象山:中国海洋渔文化的“标本”
2011-08-31   作者:记者 郑黎/宁波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每逢开渔节,象山渔民整装出海,极其壮观。余新奇/摄

    每当夜幕降临,石浦渔港的夜排档就成了中外游客大快朵颐的好去处。沈颖俊/摄

    在万里长江入海口的南端,有一片狭长的三角形陆域伸向碧波浩渺的东海,与大上海遥遥相望,这就是浙江象山半岛。
  象山风光秀美物产丰富,半个多世纪前一部经典艺术影片《渔光曲》,令象山名声远播。而今天的象山,则以中国渔文化之乡、东方加勒比湾、长三角最佳休闲胜地等一张张靓丽的名片,吸引海内外的宾客纷至沓来。

  渔文化发端历史久远

  象山位于港城宁波的最南端,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类在象山活动,而上世纪80年代,塔山文化遗址的发现发掘,更将象山的历史推到6000年前的久远岁月。
  塔山遗址位于象山县城塔山南麓的缓和山坡上,面临大海,离古海岸线只有几十米,总面积约20000平方米。“塔山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塔山遗址发掘考古领队、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介绍说,此遗址文化层堆积厚80-230厘米,分作十个地层,分属于三个大的历史时期。早期时代相当于余姚河姆渡遗址三期,以泥质红陶、夹炭陶、夹沙陶比例较高。中期文化内涵接近了良渚文化,以泥质灰陶、黑皮陶大量出现,晚期时间上相当于商周时期,几何印纹陶数量较大。主要器形有豆、釜、鼎、罐、钵、碗、壶、盆、陶环、支座、石刀、石斧、石犁、有段石石奔,破土器、耘田器、箭镞、网坠、石球、石凿、石管、玉块、玉珠、玉桂饰等,其中月牙形镂孔褐衣陶豆、单耳矮圈足罐等器具具有鲜明的塔山遗址的个性。装饰性纹饰在塔山遗址早期文化中的大量出现。如绳纹、锥刺纹、鱼纹、鸟纹、月牙形装饰、涡纹、附加堆纹等等,说明塔山人已懂得怎样美化生活了。
  蒋乐平认为,从塔山遗址出土的文物看,早在商周时期,地处大海边的象山半岛的文化与外部文化获得了更大程度上的融合。如商周时期层面出现的石坠器,可以推断他们已经掌握了利用原始的网具进行近岸海洋作业的技术。有关专家表示,塔山遗址的新发现,对研究江南地区史前文化乃至中国历史都有重要意义。
  大量史书及地方志的记载,说明了象山渔文化发端历史的久远。如《四明续志》记载,象山的石浦以独特港口之利,秦、汉年代就有海上渔、商活动。至唐宋以后,象山的海上捕捞业及航海业已经十分发达。象山县南部之石浦,被冠以“浙洋中路重镇”之称。老一代渔民说,明清以来象山县北部的爵溪大黄鱼捕捞产量居浙洋前列,所产“爵鲞”被列为朝廷贡品。

  “渔文化”是象山人的特殊基因

  象山县委书记李关定说,在长期与海共舞的实践中,我们的祖先逐渐形成了渔区独有的风俗、信仰、崇拜等。它包括渔谚、鱼的传说等口头传统、造船、织网、渔具制作等传统技艺、航海知识、捕捞技能、妈祖巡游、祭海仪式、开渔节、渔民宅居、渔民饮食、渔业商贸等信仰和习俗,及其相关的渔歌、渔曲、渔戏、渔鼓、渔灯等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底蕴丰厚的渔文化,成为象山人的一种符号。”
  李关定说,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象山人以勇闯大海、敢为天下先的渔家文化理念,率先探索渔业合作股份制,现象山有钢质渔船4000多艘,拥有全国最大的民间海洋船队。
  来到象山,渔具、渔船、渔场、渔港、鱼汛、渔灯、渔歌、渔曲、渔鼓等原生渔文化俯拾即是,为此,象山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保护政策和措施。象山有关机构和民间爱好者还成立了渔文化研究会,开展渔文化学术研究。近年来,相继整理出版了《象山妈祖文化概论》、《中国渔文化论文集》、《象山渔乡民间故事》等书籍,累计100余万文字,并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渔文化》杂志,其研究的专业性、前瞻性受专家好评。
  象山人精心呵护渔文化有了丰厚的回报,现在象山拥有石浦妈祖信仰及迎亲习俗、象山开洋与谢洋节、象山晒盐技艺、徐福东渡传说、渔家号子、象山唱新闻等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8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多名列全省第一,2008年象山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渔文化之乡”。

  渔家有了开渔节

  一年一度的开渔节来临了,夜晚,数以千计的黄鱼灯、鳌灯、带鱼灯、虾灯和蟹灯次第点亮,将十里石浦港湾映照得如同白昼,一派洋洋喜气。出海之前挂鱼灯,在象山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人们用鱼灯以招引鱼群,祈平风浪,如今大红鱼灯已是开渔节的一个重要象征,“一盏红灯照碧海,笑迎八方嘉宾来”。
  中国开渔节是象山人的一个创举。20世纪90年代初,象山渔民率先提出,应定期实行海上禁渔,得到有关部门的肯定与采纳,国家规定每年6月份东海开始禁渔,9月中旬开渔。因此,在国家规定的开渔日首创开渔节,其深刻的含义就是,千百年来东海渔家早出晚归随意出海的传统被打破了,休渔、开渔有了国家法定的期限,一个海洋的法制时代已经来临。“伏季休渔是象山渔民的自觉行为,我们举办开渔节,既是欢送渔民兄弟高高兴兴出海去,预祝他们一帆风顺满载而归,同时也是政府和广大渔民合理开发保护海洋的宣言”,开渔节组委会主任、象山县县长叶剑鸣如是说。
  在东海渔家世世代代相传的习俗中,每当鱼汛来临,渔船扬帆远航的时候,总要举行一系列祭祀、祈祷活动,这是群众的美好意愿,也是独具魅力的东海渔家文化。1998年适逢“国际海洋年”之际,象山县委县政府决定,顺应民意发掘传统,弘扬时代精神,推陈出新,举办中国开渔节,把原本朴实随意的民间活动,创办成一个极具特色、含义丰富的文化盛会,并且通过经贸、旅游、学术交流等活动,将其输入更多的信息、价值和功能,运用多种形式推向轰动与极致。
  在宾客云集的开渔节上,可以看到古朴肃穆的祭海典礼,阐释了人与大海和谐相处休戚相关的主题;波澜壮阔的开航仪式,表现了渔民对大海的向往和崇敬,对幸福生活的祈盼与追求。其独特的文化演义,鲜明的渔家风采,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之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的海洋节日、渔民狂欢节。
  开渔节主题活动项目有祭海典礼、开船仪式、妈祖巡安等,其着力展现的正是象山丰富的渔文化内涵。传统的祭海仪式,在政府的引导下让渔民群众参与祭海活动,凸显祈求平安丰收、人海共荣的宏大主题。开船仪式港面千帆竞发、气势恢宏、蔚为壮观,吉祥喜庆的气氛贯穿始终,充分表达了出海渔民的喜悦感情,使渔文化内涵得到较好的演绎。

  海鲜十六碗,政府来吆喝

  象山三面环海,滩涂遍布,是浙江省重要的水产品基地,其中大黄鱼、石斑鱼、梭子蟹等名贵海味也是象山的著名特产。象山县风景与旅游管理局局长范良江说,象山渔民世代以渔为生,以鱼为食,具有历史悠久的海鲜餐饮文化和独特的加工方法,在发展海洋旅游中,我们积极鼓励渔民发挥自己的特长,把“餐桌经济”做大作响。范良江说,在政府扶持帮助下,现象山境内已形成了石浦渔港海鲜长廊、爵溪沙滩夜排档、泗洲头墙头渔家馆、丹城海鲜城等诸多颇有特色的海鲜餐饮聚集区域。人多拢市,记者在丹城看到,每当夜幕降临,大小夜排档就热闹起来,旁边停放的汽车,除来自宁波以外,还有不少杭州、绍兴、上海,甚至安徽、江苏的牌照。一位来自杭州的徐先生告诉记者,象山与杭州虽然仅隔200多公里,但要吃真正的海鲜,还得跑到象山来。
  “我们还不断发掘和创新象山的海鲜餐饮文化,使其更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吸引力,”象山渔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郦伟山说,象山民间有以“海鲜十六碗”招待贵客的传统,我们把这些菜肴重新进行整理,定为4冷盘、12道热菜,每菜附上一首诗、一个故事。如诗咏“白蟹一盘满座香,持螯把酒兴飞扬”,白蟹又名梭子蟹,滋味极美,被称“天下第一鲜”,我们的故事就说梭子蟹原是天上织女的梭子,不小心掉入东海,变成了梭子蟹。“我们还将‘海鲜十六碗’的故事传说编撰出版,很受欢迎。”郦伟山说,在去年举办的开渔节上,我们将新版“海鲜十六碗”隆重推荐给海内外游客,一菜一咏一故事,别出心裁,赢得满堂喝彩。
  象山在海鲜餐饮业的发展商采取了“内外联动品牌延伸”的战略,即本地的餐饮企业做强做大后,再向长三角为主的地区拓展。象山县贸粮局局长俞国平说,近年来,渔业运销、保鲜、保活等新技术的兴起和广泛应用,成为“象山海鲜”品牌推广的助推器。尤其是上海、杭州和宁波一带,象山海鲜更是名声如雷,成为东海水产食品的“正宗”代表。象山渔家女吴云,孤身一人来到大上海,经5年打拼,她创办的丰收日大酒店已拥有6家连锁分店,经营面积1.5万平方米,年营业额已达数亿元。吴云告诉记者,我们酒店配有海产品专用冷藏车,前一天夜里发车到象山,凌晨在海鲜收购刚刚捕获的海鲜,当天上午赶回餐馆,让上海顾客天天可以品尝最鲜活生猛的象山海鲜,这正是“丰收日”兴旺发达的真正秘诀。
  这些年来,象山每年拿出700万的专用资金用于旅游产品开发和宣传推广,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大象山海鲜的品牌。每年象山海鲜节前,除了本地举行各种市场促销活动外,远在沪杭甬等地象山海鲜坊也一起联手,遥相呼应。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上规模的“象山牌”海鲜、餐馆、酒楼在浙江以及周边城市一带已不下120家。

  建一座活着的渔文化古镇

  已有600年历史的石浦古镇,沿山而筑,人称“城在港畔,山在城中”,据说,像石浦这样迄今还保持完好的临港古镇,在全国堪称“孤本”。石浦镇党委副书记徐颖峰说,石浦古镇是象山海鲜旅游的重头戏,近年来在古镇的保护建设中,我们投入了一个多亿,但没有追求“大拆大建,焕然一新”,也没有要求当地老百姓搬出去,建一个假古董。相反,政府还贴钱尽可能改善古镇各种设施,千方百计留住作为象山渔文化载体的原住居民,原汁原味地展现渔家生活,使古镇有了更多的人文气息和生活情趣。著名学者余秋雨来了以后赞扬道,石浦是“一座活着的渔文化古镇”。
  沿着石浦渔港古镇高高低低的台阶,穿过一个又一个拱门,穿梭在百年沧桑的老街,沿街商贩正在兜售各种各样的海味、干货等本地特产,江心寺、瓮城、关帝庙、宏章绸庄、大皆春药店、栽兴烟庄等景点一如明清时的旧貌,历史仿佛就在昨天。
  古镇的刘阿婆说,原来古镇住的大多是老人,没事就打麻将。现在我家利用临街屋面办了小卖部,经营贝壳等旅游工艺品,一个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而且随着旅游的兴旺,回来居住的人也越来越多,以往冷冷清清的古镇,现在变得热闹起来了。
  祖辈三代都住在古镇的黎国庆,前些年自己下了岗,妻子又没有工作,一家人日子紧巴巴的。古镇开发使他看到商机,筹款办起了一家绣花鞋店,生意十分红火。现在,他们俩口子还准备以连锁加盟的形式,把绣花鞋店开到其他各个景点区去。石浦镇党委书记励志纲说,现石浦古镇每年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门票收入达80多万元,当地居民除了自己开商店,还将许多临街的店铺出租,仅此一项,年收入就可以超过100多万元。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南昌象山白鹭舞翩翩 2009-04-07
· 特大型跨海桥象山港大桥项目即将开工 2008-09-03
· [中国创新系列报道]象山"鱼经":变着法吃海 2008-02-22
· 象山:一个窗口引发的震荡 2007-09-03
· 象山海洋旅游:把美丽变成财富 2007-07-04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观点擂台:奢侈品,降税的纠结·[思想]破解"两难"选择成为宏观政策着眼点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