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顺差真相:价升量减的出口
2011-08-15   作者:孙韶华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中国贸易顺差在7月达到今年以来的峰值:高达314.9亿美元的顺差额,创下了自2009年1月以来新高。
  和往常一样,中国单月高顺差的数据发布引发包括海外在内的一系列言论,诸如中国出口复苏强劲、外需回暖,继而产生诸如人民币应加速升值、出口退税等政策迎来调整窗口等讨论。
  这些言论自有其道理。毕竟在当下外汇流入压力和通胀压力均未明显减缓的背景下,让人民币适度升值,不失为一个权宜之策。不过,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考虑到产品结构和量价对比等因素,当前出口形势尤其是外需的恢复情况并不像数据反映的那样强劲。通胀因素使得外需数据出现一定程度的失真。在出口总量增长的前提下,如果仔细审视今年上半年中国出口情况,就会发现有相当一些出口产品出现了“量减价升”。例如,1至5月,服装、纺织品、鞋类、箱包加工贸易出口量分别下降50%、10%、4%和51%,但由于出口价格上涨,出口额分别增长14%、18%、12%和10%;再比如,初步统计,上半年价格拉高机电产品出口8至10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后,出口量仅增长10%至12%,低于近10年来26%的平均增速。
  从全国出口的整体情况来看,也是如此。上半年我国出口平均价格上涨10.2%,价格涨幅比去年同期高10.7个百分点;出口数量增长12.5%,增幅比去年同期低23.4个百分点。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这一特征表现得更为明显。
  量减,不必多言,这显而易见地说明中国出口的外部市场环境还没有明显好转。然而,价升,则值得好好推敲一下了。表面来看,中国出口商品价格上升,这是一个好信号。一方面说明咱们的产品升级了,另一方面说明咱们的议价能力强了,你看,即使涨了价,外国人依然要买。
  但是事实恐怕不是如此。笔者最近走访了广东、浙江、吉林等省市多家出口企业,在外需不振、原材料等各项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货币政策收紧等内外多重压力下,这些企业普遍出现经营困难、利润下滑。还有一些企业已经在生死存亡的边缘挣扎。座谈中,一位纺织企业老总更是坦言,“现在的日子,比金融危机的时候更难”。
  当前出口价格的提升,主要还是成本推动造成的被动调价,而非由于品质提升带来的议价能力的提高,甚至很多企业被动下的调价也无法弥补成本上升带来损失。
  9月往往是重要政策出台的窗口期。权衡形势利弊、引导正确方向固然重要,调整力度的把握恐怕更加考验决策者的水平。高顺差不一定等于高外需,更不一定等于出口企业效益转好。当然,转型和升级从来都不是说说就行,既需要决策层的推动,更需要来自微观层面的企业的努力。总之,高顺差背后的企业低利润,不容忽视。
  最后,笔者还想强调一点,让人民币升值也许不是唯一的对策,用“扩进口”而非“压出口”的方式减顺差,是始终不应被忘记的重要原则。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警惕“出口转内销”推高贸易顺差 2011-07-19
· 一季度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增逾四成 2011-07-12
· 一季度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288亿美元 2011-07-11
· 外汇局:5月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环比增16% 2011-07-01
· 辩证看待人民币升值与外贸顺差共存 2011-06-21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