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亿元“天价路牌”凸显公共财政支出需更透明
2011-08-04   作者:记者 蔡玉高 凌军辉/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南京拟花上亿元更换3万余块新路名牌,平均一块路牌花费3000元。新华社发

    近日,南京市将花费亿元资金更换路名牌的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人们对政府耗费巨资设置路牌表示质疑。相关专家表示,路牌事小,百姓钱事大,此次事件提醒政府部门在花纳税人钱时应更加慎重,更为公开透明。

  南京拟花上亿元更换新路牌

  近日,有消息称,为了以更好的城市形象迎接2014年青奥会,南京拟花上亿元更换3万余块新路名牌,平均一块路牌花费3000元。
  记者调查了解到,社会质疑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平均每块近3000元的路牌太奢侈。一位网民表示,“我们镇的路牌150元一块,还做得相当漂亮,质量比市里的路牌还好蛮多。市里路牌只有400元左右,真不知道南京的路牌是什么做的,造价这么贵!”
  在南京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王浩说,“即使把全南京的路牌全部换成电子液晶屏,单个路名牌的成本也不过是1000多块。一个普通的路牌造价接近3000元,立的是奢侈品还是指路牌?”
  二是“一刀切”全部更换现有路牌有形象工程之嫌。据了解,此次更换路牌将在南京全市范围内进行,涉及3万多块路名牌。南京出租车司机陈晓说,目前已有的路牌中很多都是可以使用的,没有必要为了所谓的美观就全部更换,这有点形象工程之嫌。事实上,老路牌理应最大程度保护下来,这本身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路牌安装过密,有点浪费。家住进香河路附近的南京市民邵娅表示,在进香河与四牌楼路口共设置路牌8块,而从太平北路走到进香河路不到800米的距离,两边设置近10块四牌楼的路牌。她觉得没有这个必要。

  政府回应称不存在“天价”

  记者调查了解到,南京市确实准备大面积更换路牌,目前已进行了小范围的试点,327块路牌共花费97.8万元。南京市城管局市政设施管养处相关负责人承认,他们在试点前未能充分征求民意,引发了网络和媒体的质疑。下一步,他们将根据网民所提出的意见,进一步完善路牌更换方案。
  南京市城管局市政设施综合养护处处长奚晖向记者表示,更换路牌是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相关标准进行的,首批327块路牌的试点也进行了充分的招投标,已是最大可能地压低成本,不存在“天价”的问题。他解释说,路牌的更换范围比较大,总量有3万多块,造价也不菲。因此,管理部门进行了充分市场调研,并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制定了《南京市路名牌设置导则》。刚刚安置的300多块路牌无论是高度、材料,还是科技含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的路牌。
  最让奚晖拿不准的就是路牌的价格问题,由于此前并无经验可循,不同公司开出的价格也不相同。最后只能通过招投标的方式确定企业。事实上,平均每块2792元的价格是低于其他城市的。
  为了慎重起见,南京市先拿出21条路的327块路牌进行试点,以进一步完善方案。奚晖说,“下一步我们还需要完善工作程序,应该在试点前就充分征集民意。路牌本就是给市民用的,理应以民意为指导。”
  奚晖表示,最后到底需要更换多少块路牌,采取怎样的方案,都有可能会根据民意进行一定程度地调整。
  更换路牌一事已经引起了南京市主要领导的重视。据南京市城管局负责人介绍,此次试点工程承接单位为该局下属南京市通达广告有限公司,但整个招投标工作完全遵守该局招投标管理办法。南京市审计局现已应相关领导的要求介入调查,将对(此次更换路牌的)价格构成进行专项审计,最后会有一个准确的结果给予公示。

  公共财政支出应更加透明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南京更换路牌之所以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关键在于这一事件触动了群众对公共财政花费现状非常不满这根神经。且不论此次南京大面积更换路名牌是否科学和必要,但群众对这一工程事前并不知情确是事实。在信息并不对称的前提下,政府部门也许有无数个理由来解释此事的必要性,但只要事先没有征求纳税人的意见,程序上就有瑕疵,毫无疑问应该进行反思和检讨。
  相关专家表示,政府的公共财政的每一分花费都该对纳税人负责。然而,长期以来,很多地方政府部门并没有接受或是养成这样的意识。近年来,一些官员对耗费巨大但于群众并无太多利处的形象工程乐此不疲,最终使得一些急需用钱的民生工程不能得到有效保证。
  南京师范大学政治系教授谢世诚表示,由于不恰当的“政绩观”驱动,政府官员往往乐于花巨资建设城市绿色、亮化、美化等各类形象工程,“锦上添花”偏多,而对群众“雪中送炭”偏少,这也是为什么群众对“天价路牌”等形象工程不买账的原因。
  谢世诚分析,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群众对政府决策的关注已经从原来只对与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行政决策,扩展到政府决策的方方面面。在这一大背景下,“政府需要进一步转变工作理念和方法,让群众参与重大公共决策的全过程!”
  相关专家表示,近段时间以来,中央各个部门都在进行“三公”经费的公开,这是时代的进步,也向社会各界传递出信号,公共财政支出要更多向纳税人汇报。希望我们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都能时刻绷紧这样一根弦,只要是花百姓的钱,无论是否科学必要,都向百姓公开,多问政于民,以保证公共财政都能用到“刀刃”上。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财政部: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 2011-07-29
· 财政部:2010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逾8.3万亿元 2011-07-22
· 2010年中央公共财政赤字8000亿元 2011-06-28
· 提高公共财政透明度亟须法治保障 2011-06-20
· 让公共财政沐浴规范化透明化阳光 2011-03-09
 
频道精选:
·[财智]中国概念股造假危机不断 在美遇寒流·[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观点擂台:奢侈品,降税的纠结·[思想]破解"两难"选择成为宏观政策着眼点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