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皆有价 但未必准确
2011-07-29   作者:郑渝川  来源:经济参考网
 
  市场机制有助于价格公平,这是经济学提出并为现实所验证的观点。然而,现实生活中从来就没诞生过绝对完美、信息对称的市场,市场机制在不同时候呈现出不同扭曲,市场环境充斥着泡沫或过度悲观的情绪,这就使价格信息不可避免出现失真失调。
  以最直观的商品(服务)为例,其定价过程很难达到透明的理想状态,消费者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信息劣势的一方,甚至而言,消费者对自己需要购买什么、花多少钱购买才划算只有模糊预期,很容易被商家种种引诱手段忽悠。还有些人未必非常有钱,却仅仅因为自己的喜好被狡猾的卖家知晓(蒙对)而刻意讨好,从而以不可思议的高价购买无价值的东西,美其名曰这样的购买很有意义。
  实际上,价格是人偏好的反映,为了让这样的偏好压倒消费者理性,企业最好的应对策略就是制造障碍使竞争不能正常进行,让消费者无从形成理性对比。实在碰上了成本透明、竞争激烈的商品(服务)供给领域,商家就会祭出价格戏法,通过虚标定价、降价促销等手法,进一步降低消费者的选择理性。
  如果这还不行,用免费的概念噱头忽悠消费者就成了商家获利的必然选择,人们总是热衷接受和体验免费的东西,殊不知这会让自己心里产生负债感和由衷的回报欲望,或者过度超前消费的习惯。
  将价格概念从商品(服务)范畴推而广之,以“机会成本”来理解,就同样可以引用价格形成的基本原则及价格花招,来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看似没有价格、价值无从估算的许多社会问题或概念。新近引进出版的《一切皆有价》一书就将人作出的一切选择,视为相对于收益的成本计算,即价格决策。
  如今市面上已经有许多由价格出发,证明市场乃至社会各领域价格规则、定价规律和市场逻辑广泛存在的著作。问题在于,为了强调经济学家们的主张,这类图书常常不惜否认市场逻辑之外的社会存在、社会规则,将市场奉为绝对正确、必须盲从的“上帝”,不容许有人说市场之下的价格、定价等存在缺陷——若缺陷实在无从否认,就把责任推到政府、社会和人身上去,总之,市场、企业、资本是不会有错的。
  由《纽约时报》社论编辑部成员爱德华多·波特所著的《一切皆有价》,在引入“机会成本”概念分析社会、文化现象的同时,既承认了价格规则、定价规律和市场逻辑的应用普遍性,也指出了这种分析-应用思路的局限性,甚至在一些领域表现出的巨大破坏性。
  爱德华多·波特在书的第二章,即直面“生命的价格”这一颇具禁忌色彩、却一直悄然实践的问题。生命无价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政府和企业一直在试图为生命定价,包括死亡赔偿金、生命安全定价等,量化每个人的生命价值;现实证明,许多人尽管口头上反对这种做法,但实际的诉求主张却是希望能为自己(所属阶层人群)获得更高的价格指数。这表现出极为严重的经济与政治权利不平等。同样,在社会发展史上,女性受歧视从属地位的形成与改变,均与各阶段社会文化、家庭对女性“价格”的判定有关。
  幸福感同样可以用价格来计算。研究幸福课题的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认为,幸福感测算可以分解为满意度、正面情感指数、负面情感指数三者的计算。幸福感的基石是富裕的物质生活,不存在贫困基础上的幸福,但仅有财富并不足以达成幸福,只有当收入与自主支配的休息权达成平衡时,才能降低负面情感指数,提升满意度和正面情感指数。
  前面已经提到,经济学家们经常把人假定为精于计算、只顾自己、对“社会福祉”毫不关心的动物;“经济人”被认为是把生活中的一切当做一连串的成本收益分析,依据价格评估来作出决策,以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经济学家还忽视文化对人选择决策的影响,或者贬低这种影响。爱德华多·波特认为这种计算方式与分析思路存在问题,为了组成社会(构建市场),人必须改变选择决策,让出自己的部分利益,将它融到社会集体价格系统范围内,以此开展成本收益关系调节。民主政体下的民主制度就是典型例子,如果按照经济学家的逻辑,参与投票对任何个人而言都几乎不具备意义,既费时间又没有直接受益,个人的一票很难直接影响整个选举的结果。但积极公民仍然愿意去参与投票,也不认为这种选择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他们认识到,唯有如此,才能让民主制度被激活并运转起来,从而保障个人的权利和市场秩序的正常。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这些书告诉我们如何读书 2011-07-25
· 揭秘外国人是怎样读书的 2011-06-03
· “欢乐课外活动营”六一主题读书活动 2011-05-31
· 世界读书日,别让书虫独自狂欢 2011-04-26
· 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2011-04-22
 
频道精选:
·[财智]中国概念股造假危机不断 在美遇寒流·[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观点擂台:奢侈品,降税的纠结·[思想]破解"两难"选择成为宏观政策着眼点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