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9券商发乌龙研报 被质疑黑色利益链
2011-07-21   作者:夏芳  来源:证券日报
 
【字号

    “资本市场永远都不缺乏故事的题材,就看公司是如何来讲,投资者如何来听。”这是一位资深证券人士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过的一句话。
  是的,在资本市场上,会讲故事的上市公司层出不穷。而今年,机构分析师的乌龙研报也是层出不穷,是研究员的“无心之举”还是“有意犯错”?为什么券商的研报会屡屡出错呢?其背后隐藏着哪些不被人知道的秘密?

  部分研报并未实地调研

  近日,银河证券一份题为《攀钢钒钛:股价被严重低估》的乌龙研报让樊纲钒钛股价出现异动。先是在188元/股的目标价出炉,公司股价大涨,接着紧急停牌,并发布澄清公告表示,分析师并未去公司实际调研,数据与其公告不符,在停牌两天后,樊纲钒钛开盘大跌5.13%。
  一份分析师的“数字差错”研报,让攀钢钒钛好一个忙活,也让银河证券公司和分析师被推上舆论质疑的风口浪尖。然而,当大家都在“严判”银河证券乌龙研报之际,7月19日,国信证券分析师黄茂出具了一份关于青岛啤酒的研究报告。题为《青岛啤酒:成本见顶估值见底 销量给力12年发力》的研究报告中,黄茂估算青啤未来的极限市值可达3700亿,亦即存在7倍多的上升空间。这份报告被坊间认为是“又放卫星”。于是乎,关于券商研报“真伪”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话题。
  对于两份接踵而来的研究报告,银河证券在7月15日的致歉公告中称这仅仅是数据出现失误,后又将188元的目标价调整为56.12元,但是,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被攀钢钢钒(12.56,-0.19,-1.49%)的公告彻底推翻。攀钢钢钒也在披露的核查公告表示,公司与银河证券或其研究部之间不存在任何法律或行政管理关系,亦未对银河证券研究部的研究报告施加任何影响或进行任何授权。同时,核查公告还称,近期银河证券及其研究员并未对公司进行过调研。
  同样,聚集了众多目光的国信证券分析师黄茂对青岛啤酒的研报,该分析师在接受和讯网采访时表示,7倍的增长空间是自己是基于对青啤公司基本面的深入分析,以及对行业整体情况的客观判断,给出的投资价值提示。但是,并表示,自己虽未实地调研,但整个研报的出炉过程全部是经过科学且客观的操作。而且,涉及到公司和行业的一切基础资料和未来动向,都是确保经过多方沟通才予以确认的,绝不存在马虎草率的现象。
  从上市公司的表态和分析师接受采访的话来看,分析师出具的报告并没有在经过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得出的,因此,大家在关注乌龙研报的同时,把分析师草率的研究报告也推上的“批判台”。

  多家券商发布乌龙研报

  研究报告本应是一件比较严谨的事情,可是为什么“乌龙”研报满天飞呢?不靠谱的研究报告让投资者失去准确判断的同时,也让券商们脸面全无。据《证券日报》不完全统计显示,上半年发布乌龙研报的券商约9家。
  统计显示,上半年,中国宝安曾因石墨烯概念的炒作,公司股价从今年1月份的历史低价13.30元/股,一直走高,最高到了25.45元/股,而支撑这一概念的来自数量庞大的研究报告都在说中国宝安拥有石墨矿,事件败露之后,让平安证券,湘财证券、信达证券、国泰君安等券商成为舆论质疑的焦点。
  另外,除了中国宝安券商乌龙事件外,还有宁波联合的“被锑矿”,再到中信证券的“天价榨菜”事件,以及申银万国对东阿阿胶“被调整剂量”等等,一桩桩乌龙券商年报的出炉,让一贯以严谨著称的券商们名誉扫地,脸面全无。
  然而,发布错误研究报告的券商公司不仅仅国内有,就连国外大名鼎鼎的券商高盛也犯了同样的乌龙研报。今年以来,对于高盛两次发布乌龙研究报告。3月份的高盛日经窝轮计价错误的乌龙研报出炉,导致窝轮价暴涨10倍后停牌,让投资者损失惨重。7月初,高盛更改了对兴达国际的研究报告,一份研报不到一周时间更改,理由是因计算错误进而大幅下调近两成的目标价。为此,导致兴达国际股价暴跌,7月11日,该公司股价从开盘的7.52港元/股下跌至6.45港元/股,当日跌幅为13.30%,昨日,该股还是延续下跌状态,报收于5.8港元/股。
  著名评论员叶檀曾在央视节目中表示,分析师也有压力,有业内的排名压力,还有利益压力。对于分析师的乌龙研报不断发生一事,叶檀说,“不排除有内幕交易。”
  对此,金融界首席分析师杨海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券商是靠佣金来养活自己的,单一的体制模式,导致了券商的研究报告主要为客户服务。因此,这里面不排除有灰色利益链条在里面。
  当一个对公司利好的分析报告出炉后,上市公司股价处于高位时,都有机构在出逃,但是二级市场上,投资者并不知情,因此,“乌龙”研报对投资者伤害很大。
  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分析师的错误报告被曝光后,大不了机构发布澄清公告或者更改数据,他们也不在乎是好名声还是坏名声。因此,如何监管券商报告和分析师的研究报告是目前摆在监管部门的一个重要问题。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抄袭乱推荐不调研玩标题党 券商研报“四宗罪” 2011-07-21
· 揭秘研报背后深藏的利益链条 2011-07-21
· 券商研报背后:提升预测准确性需过三道坎 2011-07-20
· 强烈推荐研报五成存误判 247分析师犯错 2011-07-11
· 券商研报为创业板熊股造势 视信任危机形同鸡肋 2011-07-07
 
频道精选:
·[财智]中国概念股造假危机不断 在美遇寒流·[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观点擂台:奢侈品,降税的纠结·[思想]破解"两难"选择成为宏观政策着眼点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