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色金融尚处于自发初级阶段
2011-07-18   作者:记者 李静/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在世界低碳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绿色金融成为全球多个国家着力发展的重点之一。在我国绿色金融也很早就提及,现在似乎已发展得风生水起。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有专家向《经济参考报》表示,尽管目前我国的一些金融机构在积极的实践,但因为绿色金融概念界定不清以及相应的机制没建立起来,国内绿色金融的发展还处于自发的初级阶段。而要实现绿色金融真正的发展,不仅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努力,当务之急是政府部门要解决机制问题,做好整体战略规划。

  我国绿色金融体系雏形已现

  有专家解释说,从理论上讲,所谓“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要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要融合进日常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许多国家早已进行了绿色金融的实践,“赤道银行”的兴起便是典型事例。1974年,当时的联邦德国成立了世界第一家政策性环保银行,命名为“生态银行”,专门负责为一般银行不愿接受的环境项目提供优惠贷款。2002年,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银行,在伦敦召开的国际知名商业银行会议上,提出了一项企业贷款准则,这就是国际银行业赫赫有名的“赤道原则”。这项准则要求金融机构在向一个项目投资时,要对该项目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并且利用金融杠杆促进该项目在环境保护以及周围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如今,“赤道原则”已经成为国际项目融资的一个新标准,全球已有60多家金融机构宣布采纳“赤道原则”,其项目融资额约占全球项目融资总额的85%。而那些采纳了“赤道原则”的银行又被称为“赤道银行”。据悉,我国的兴业银行也是“赤道银行”之一。
  除此之外,美国、英国、日本以及欧盟国家,都相继发布了低碳发展计划,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低碳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与此同时,各国还纷纷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美国政府在环境法框架下,制定了多部促进绿色金融的法律法规,规定银行必须对客户造成的环境污染负责,并支付修复成本:英国、日本等国,对符合国家环保政策的环境友好企业提供贴息和政府支付。在全球的积极行动下,绿色金融发展迅速,有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与绿色低碳有关的金融市场规模将超过1500亿美元。
  我国也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迈出脚步。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和环保局就先后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贯彻信贷政策和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国家环境保护局关于运用信贷政策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2007年以来,环保局会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不断推出“环保新政”,相继出台“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等“绿色金融”产品。近日,《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绿色证券政策研究报告》已结题。该课题组负责人表示,经过环保部环境规划院3年多的研究,我国“十二五”绿色证券政策框架思路初步成形。有业内人士认为,加上之前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已经在逐步实施的绿色信贷,国内的“绿色金融”体系雏形已现。
  除此之外,国内很多银行机构也都在“绿色信贷”方面有所布局。中国银监会有关负责人日前透露,已有浦发、民生、兴业等7家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开始试水碳金融,并开发出8种融资模式。
  此外,在政府部门和银行等金融系统之外的第三方力量已经逐步崛起,还有一些协会联盟组织业已形成,广东绿色产业投资基金就是其中之一。广东绿色产业投资基金是广东省科技厅主导发起的国内首只科技金融相结合的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为250亿。基金运用EMC(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对全广东公共照明系统进行持续的投入,形成过千亿的产业聚集。同时,基金计划在未来3-5年内组织100亿美元,选择国内10个省市按广东模式进行投入,从而形成超过2500亿元的采购市场,带动上下游近5000亿的相关产业市场。

  绿色金融处于自发初级阶段

  “尽管我国绿色金融已走向实践,但仍处于自发的初级阶段。”中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向《经济参考报》记者如是评价。
  他表示,首先绿色金融现在只是一个提法,到目前都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界定。“确切地说,什么是绿色金融,很多人包括一些学者在内其实并不是很清楚。”曾刚说。
  而正是因为概念界定不清,所以在操作层面上,相关部门和机构的执行也很困难。“绿色金融的范围很广,但绿色金融包括哪些产业和服务,如何促进它发展,到现在为止并没有一个系统的规定。”曾刚表示,尽管目前一些银行在着力做一些绿色金融实践,尤其是绿色信贷方面有所行动和布局,但大都是一种公益道德层面的行为。他说:“没有形成一种可复制并且可持续的机制,这样下去不仅业务量不会很大,也很难维持其可持续性。”
  北京绿色金融协会执行主任邵女士则认为,“关于绿色金融的概念很早就在推了,但现在看来发展得不太理想。”
  问题在哪儿?邵女士表示,一方面,国内绿色金融并没有成体系化发展,存在概念不清的问题。目前多是银行部门在推,且大都偏重于绿色信贷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我国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绿色信贷的硬性标准,很多银行的绿色信贷标准都是自己制定的,这显然对推广工作不利。
  其次,目前国内关于绿色金融是谈得多,落到实处的少,且没有形成规模,无法形成集团化作战的态势。
  第三,国内传统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方面的能力欠缺。银行等金融机构大都是专门从事金融业务的人员,但在环保和绿色方面的经验相对欠缺。

  当务之急解决机制问题

  “发展绿色金融,当务之急是要解决机制问题。”曾刚表示,绿色金融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促进它的发展,需要跨部门的合作,需要有发改委、工信部、环保部、银监会相互配合做好。“首先要有一个绿色金融的概念界定,需要发改委做一个产业目录,因为是绿色产业,环保部门也不可或缺,银监会还要制定一些相关的政策支持,这些都需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曾刚说。
  业内人士认为,在绿色金融的具体实施中,政府部门需要继续给力。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就曾提出,绿色金融明显有别于传统的商业性金融,需要政策性资金的介入。这样的介入要结合社会目标和原则,要以国家财政为后盾,支持绿色金融、政策性金融。而很关键的是解决它的机制问题,需要一种政策性资金,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信贷式放大的机制,同时,它还需要有和市场一般的主体:企业主体,商业性银行机构,保险机构等等,形成一种风险共担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从财政支撑绿色金融发展的方式来看,曾刚曾公开表示,既可以研究由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投入组建政策性定位的绿色银行,也可以研究通过设立环境税或通过财政划拨、或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等方式成立绿色产业基金,还可以研究在现有商业银行设立政策性金融部门。
  在相应的金融业务拓展方面,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日前表示,相关部门必须尽快建立完善的绿色股票市场,比如考虑设立专门的“绿色板块”,对申请上市的企业进行审核时,设立环境和节能方面的评估,把不能达标的企业排除在外,而对于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项目,适度放宽他们在一级市场的发行资格限制。同时,还需要建立完善绿色债券市场、绿色保险市场、绿色基金市场和绿色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等。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美债上限僵局加剧全球金融动荡 2011-07-18
· 上半年15家券商出现亏损 超金融危机时代 2011-07-15
· 金融力量助推西南“桥头堡”建设 2011-07-15
· “爪王”挠破了金融机构的脸 2011-07-14
· [金融大家谈]黄益平:以自由的金融市场促结构调整 2011-07-14
 
频道精选:
·[财智]中国概念股造假危机不断 在美遇寒流·[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观点擂台:奢侈品,降税的纠结·[思想]破解"两难"选择成为宏观政策着眼点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