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
2011-07-14   作者:记者 李静/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目前国内大多数城市都在为生活垃圾管理犯愁的时候,四川省广汉市可说是高枕无忧。因为早在10年前,作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广汉市就采用“政府引导、部门协调、科技支持、企业运作、公众参与”的市场机制,实现了生活垃圾的有效处理和利用。他们将原来由政府一手包办的垃圾处理项目,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公益事业企业化运作。由此,“广汉模式”不胫而走。
  “广汉模式”仅仅是我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的一个案例。从1986年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项目开展以来,有许多可圈可点的优秀成果。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作为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试验示范基地,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窗口,向全世界传达着中国的声音。

  25年成果显著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研究员、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办公室成员潘晓东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
  潘晓东说,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86年。当时是由原国家科委、原国家体改委和原国家计委等政府部门共同推动的一项地方性可持续发展综合示范试点工作,旨在依靠科技进步、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实验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探索不同类型地区的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和模式,为不同类型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示范。
  1998年,“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正式更名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开展以来的25年可谓成果显著。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在中央各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和参与下,截至目前,已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16个,其中,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13个,覆盖全国人口10922.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22%,覆盖面积824574.3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8.5%。省级实验区160余个。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也涌现出一个又一个典型。不单有“广汉模式”,还有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实验区形成了以“社区服务网络化、社区形象景观化、社区管理经常化、社区文化系列化、社区治安有序化”为特色的“沈河模式”。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实验区从增强社区居民绿色环保理念和意识,倡导“科学、环保、健康、文明”的低碳生活方式入手,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建设工作,力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山西省右玉县实验区历届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党员干部群众常抓不懈,坚持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将全县森林覆盖率由不到0.3%提高到52%以上,铸就了以“执政为民、尊重科学、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右玉精神”。
  实验区的探索和发展,不仅展现了新发展观的前瞻性探索和实践,还探索了新型发展模式,实现了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同时,实验区还探索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大力开展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在此期间,科技支撑作用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实验区成为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试验田,并使可持续发展的公众参与度不断提高。
  除此之外,实验区还搭建了国际交流的有效平台。通过开展以实验区为主要平台的地方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引进专家,提供技术援助,介绍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帮助实验区提升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决策和管理能力。
  “尤其是对于国内来说,实验区为地方政府实现科学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抓手和平台,这也是各地实验区建设积极性高涨的根本原因。”潘晓东说。
  原科技部副部长、国务院参事刘燕华也对实验区进行了高度评价:“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功经验和取得的成就,将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面向国际的重要窗口,也为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工作提供了积极、有益的借鉴。”

   新时期难点问题是挑战也是机遇

  潘晓东表示,新时期,国际可持续发展呈现新的趋势和热点,而国家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重大的战略需求。就目前来看,实验区建设仍然面临着许多突出问题。
  一是实验区的总量偏少,且存在分布不均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根据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办公室提供的数据,在实验室的分布方面,我国东部地区10省区市有57个,占实验区总数的49.1%;中部地区8省区市39个,占试验区总数的33.6%;而西部地区11省市仅有20个,占实验区总数的17.3%。
  二是实验区体制束缚明显。实验区的发展涉及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各个方面;涉及政府、企业、公众的广泛参与;涉及体制、机制、政策、观念的相应转变,由于体制性的瓶颈制约使实验区的决策执行上存有难度。
  三是实验区的发展缺乏长期有效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虽然目前实验区保持着较强的内在驱动力和积极性,但国家政策支持明显不足。
  四是实验区工作的社会化推进不够。将实验区的成果、经验和做法从实验区扩大到区域乃至国家层面,应是实验区工作取得更大成就的一项关键性工作。
  潘晓东认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身体力行“五个统筹”,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融入建设小康社会中,通过实验区工作的创新和实践,解决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问题,将是新时期实验区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同时也是最大机遇。

  面向两大任务努力做到五个提升

  伴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出台,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发展规划也新鲜出炉。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实验区建设将以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为指导,积极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保障和改善民生”两大任务,拓展实验空间、丰富实验内涵、创新发展模式,努力做到“五个提升”,大幅度提高实验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实验区的试验示范功能、科技支撑能力、创新发展能力,提升试验区建设的资源支撑能力,提升实验区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十二五”期间,实验区的总体目标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围绕转变发展方式、改善民生、能力建设等主题,突出科技的引导和支撑作用,强化“基地、模式、队伍”建设,突出实验区特色,打造实验区文化,做强实验区品牌。通过五年的努力,力争在政策、理论和时间等多个层面取得新突破。将实验区建设成民生科技的集成、应用、推广和试验示范基地,探索发展方式转变的先行先试区,体制机制创新和统筹科技资源的试验示范基地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内和国际交流平台。
  “以实验区为载体,依靠科技引导,开展可持续发展机制模式的创新实践,推动地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民生科技成果的转化、示范和应用,让科技真正惠及百姓民生。这是‘十二五’期间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我们要努力完成。”潘晓东总结说:“实验区是个展示我国可持续发展实践行动和成果的窗口,要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全球经济的结构性修复和可持续发展 2011-01-30
· 实现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010-12-22
· 通用中国发布《“2030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蓝皮书》 2010-11-11
· 愿景2050:迈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0-11-10
· 高管离职“加锁”有利创业板可持续发展 2010-11-05
 
频道精选:
·[财智]中国概念股造假危机不断 在美遇寒流·[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观点擂台:奢侈品,降税的纠结·[思想]破解"两难"选择成为宏观政策着眼点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