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市场在股权分置改革后,步伐相当快,成绩也很显著。但是股权分置改革尚未彻底完成,不少问题也没有完全解决,就紧接着推出了中小板、创业板和股指期货,现在又要推出国际板,应当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问题。我认为,证券市场现在应好好巩固一下,休养生息,把各种遗留问题解决好,这样可能会对未来的健康发展更为有利。当前要特别重视发挥股市的投资功能,真正有效地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中国证券市场的早期历程
中国证券市场获得了如此之大的成就,它一开始的时候却不是那么容易。万事开头难,中国证券市场是经历了坎坷、挫折,经历了思想的交锋,最后才发展起来的。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股份制的出现一开始也是在农村,首先发源于农村改革以后出现的乡镇企业,后来慢慢发展到了城市。中国的第一张股票是上海的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它出现于1984年11月,1986年邓小平会见当时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主席约翰?范尔霖时,作为礼物,把中国的第一张股票送给了他。但实际上,中国的第一张股票并不是飞乐音响,而是1984年9月北京天桥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股票,但这只股票很不规范,不大像个股票,倒像个收据单,作为礼物有点拿不出手,相比之下,飞乐音响的股票比较正规,所以就把它送给了范尔霖,自此,人们就认同飞乐股票是中国的第一张股票。
有了股票之后,就要进行交易,但当时还没有证券交易所,所以要去柜台交易。第一个柜台交易出现在东北沈阳。1986年8月,沈阳市信托投资公司开业,进行股票的柜台买卖。随后,这种柜台交易就在全国各地蜂拥而起,特别是在深圳、广东和上海等地发展格外迅速。有了柜台交易以后,相应的中介机构——证券公司也诞生了。国内的第一家证券公司是1987年7月份成立的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随着形势的发展,单纯的柜台交易已经不能满足交易的需求,于是全国各地纷纷出现了交易所、交易中心。其中,最为正规的就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
上海证券交易所是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11月26日,但它正式开业较晚,是在1990年12月19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991年7月份,但开业比较早,是在1990年的11月1日。所以当时流行着一种说法,上海证券交易所是“先成立,再试试”,而深圳证券交易所则是“先试试,再成立”。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初步建立,也标志着证券交易从无序的、分散的柜台交易逐渐转向有序的集中交易。
随后,中国证券市场就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个时期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性大事,即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在讲话发表前,虽然证券市场不断发展,证券中介机构也纷纷涌现,但是人们心里总不踏实,社会上始终存在一些争论,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证券市场究竟是姓资还是姓社?这种议论不仅在理论界存在,在普通的老百姓中也存在。这个时候,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明确指出:股票证券这种东西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自此之后,整个市场都有了一个很大的转变。
这个时期,证券市场还有两件大事,一是1992年10月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及其下属的执行机构中国证监会的成立,这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结束了宏观管理的无序状态,形成了全国的集中监管体系。另一件大事是1993年的《公司法》的颁布。与此同时,自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证券法》起草小组也正式成立,开始研究和起草《证券法》。
中国证券市场监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在证券市场方兴未艾、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违法违规、无人监管、混乱无序的现象,以至于不幸发生了深圳“8·10事件”:1992年8月9日至11日,深圳准备以发售认购抽签表的方式发行5亿元新股。从8日起,上百万投资者在全市302个发售网点排起长龙,不到一天抽签表就全部售完,引起没有买到抽签表的投资者的不满,导致发生冲突。深圳市政府当夜紧急协商,决定增发50万张新股认购兑换券,事态才慢慢得到平息。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进行统一的监管和实行宏观管理,由国家成立一个权威部门来进行监督和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国务院证券委员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成立的。
国务院证券委员会主席由当时的副总理朱镕基兼任,由包括体改委、财政部、银行、税务局、经贸部等13个部门负责人参加,其下设有执行机构——中国证监会。从职能分工上来看,国务院证券委员会主要是制定证券方面大的方针政策和宏观管理,而真正落实到对证券市场监管的,是由证监会来执行。第一任证监会主席是刘鸿儒,他同时兼任国务院证券委员会的副主席。这样一个全国性的监管体制建立起来后,1997年,沪深两大交易所直接划归证监会管理,不再由地方政府管理,各省市成立的证管办也由地方管理直接收归证监会管理,中国的证券监管体制真正成为了全国统一的体系。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由于证券市场涉及到公司、财务、刑法等各个方面,证券市场监管出现了政出多门、相互掣肘的情况。因此,到了本世纪初,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就被正式取消,证监会集政策制定和微观管理于一身。中国证券市场也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集中监管和市场自律相结合的监管体系。监管部门的监管思路也与时俱进,一开始主要是根据“公平、公正、公开”的三公原则进行监管,后来又提出了“法治、监管、自律、规范”的八字方针。
除了监管体制的完善外,《公司法》、《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等相关法律的制定,也对中国证券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998年《证券法》出台的时候,亚洲金融风暴刚刚结束,因此当时防范性和禁止性的条款比较多,特别是针对衍生产品,明确提出了不搞衍生产品。2005年,《证券法》进行了修订,这次修订的核心就在于促使证券市场健康快速的发展,允许包括期指等产品出台。
中国证券业媒体的诞生
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改革开放的浪潮风起云涌,证券市场也蓬勃发展,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我当时感到,需要一份全国性的证券类报刊,来宣传和报道国家在这方面的方针政策,也需要这样一份报刊来向公众普及证券市场的常识。而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全国虽然已经有了一些地方性的报刊,例如深圳的《金融早报》和上海的《上海证券》,但没有全国范围内的证券类大报。
作为当时《瞭望》周刊的副总编,我和林晨(时任经济编辑室主任)一起到深圳、广州等地进行调查研究。一开始去调研的时候,心里并没想到要办一个全国性的证券类大报,当时是考虑要不要办一个以财经、证券为主要内容的《瞭望》周刊南方版。但调查之后,发现广州、深圳到处都在谈论股票,呈现出一种热浪翻滚的景象,感到确实有创办证券类大报的需求。正巧当时《瞭望》编辑部的李树忠也有这方面的设想,我们一拍即合。经《瞭望》编委会讨论,决定创办《中国证券报》并向上提交了申请。当时,新华社信息部也在申请创办一份经济类的刊物,因此,新华社党组就要求由《瞭望》和信息部联合来办《中国证券报》。
办报初期,情况比较艰难。我作为《中国证券报》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深感创业之艰辛和压力之大。当时没有人、没有房,没有资金,更缺乏证券专业人才和专业知识。我们就考虑一切向市场要,没有办公场所,新华社口子楼正好准备搬迁,就临时借了下来;搬迁之后,就又在民族饭店租了房子,后来由于房价太贵又回到新华社租了印厂的房子。没有人,就从社会招聘,这在当时是一个吃螃蟹的举动。记得当时我们计划第一批招聘20人,但报名应聘者达600多人。后来我们把创办报纸的思路归纳为“自筹资金、自找住房、自建队伍、自我发展”。
《中国证券报》是第一份全国性的证券类报纸,它担负起了“宣传党的有关方针政策、传播证券有关信息、评析证券市场发展变化、普及证券有关知识”的使命。1993年,我们又提出了“贴近政策、贴近市场、贴近股民、贴近读者”的四个贴近原则。当时《中国证券报》还不是日报,是每周二、四出版,但由于专业性较强,在首批具有信息披露资格的四家报刊中,就有《中国证券报》(后来具有这种资格的报刊共8家)。1994年1月1日,《中国证券报》就改成了日报,这个速度在当时是少见的。
中国证券市场到了理性思维的时候
中国证券市场的辉煌成果有目共睹,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如何正确认识证券市场的功能和作用,是不是存在着重融资、轻投资的问题,怎样切实有效地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问题。我认为,“重融资、轻投资”的偏向确实存在,虽然不断有专家学者提过这个问题,但并没有引起管理层的重视。中国股市在初期的指导思想就是为国有企业融资服务,甚至明确提出为国企解困服务。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可以理解的。后来虽然有了很大改变,但这种指导思想的影响依然存在,表现为重融资、轻投资,以至于不少人认为中国股市成了“圈钱市”,不具备赚钱效应。
目前的制度设计并没有给投资者提供赚钱的机会,中国的股民进入股市之后,股票买卖的差价几乎是唯一的获利方式,因此他必然进行短期投资。而在国外市场上,除了股价差额外,投资者的收入则主要来自上市公司的分红,相比之下中国的真金白银分红非常少,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制度性的大问题。就拿香港市场与内地市场来比,据统计,2001年-2009年的9年平均分红水平,在香港上市的央企的分红率是40%,而国内上市的央企分红率仅有20%。
我认为,现在中国股市有几个现象值得关注。一是中国的股市不能起到经济“晴雨表”的作用,常常和中国的经济发展相背离。2000年1月-2010年12月的十年中,上证指数只上涨了35%,而中国的名义GDP则上涨了3倍。二是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股市融资最多,但股市涨的最慢,去年各种融资多达1.03万亿元,创中国历史记录,也是世界排名第一,但股市却在全世界垫底。今年前5个月已融资4384亿元,估计全年又要超过万亿元,而股市仍“跌跌不休”。三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比较快,上市公司的盈利也相当可观,投资者大部分却处于亏损状态,赚到钱的很少。四是证券监管层在谈中国证券市场的时候,往往谈到规模有多大、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却很少谈到投资者的处境如何,有没有收益。股市有风险,盈亏自己负,任何股市不可能保证投资者一定能赚钱。但作为一个正规的股市来说,不能常年让投资者亏损。这是监管层应当考虑的问题。五是股市越跌,扩容的速度却越快。近年来,特别在沿海地区,甚至出现了“上市大跃进”或“上市大比拼”的现象,有的地方把上市多少与政绩挂钩。
中国证券市场在股权分置改革后,步伐相当快,成绩也很显著。但是股权分置改革尚未彻底完成,不少问题也没有完全解决,就紧接着推出了中小板、创业板和股指期货,现在又要推出国际板,应当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问题。我认为,证券市场现在应好好巩固一下,休养生息,把各种遗留问题解决好,这样可能会对未来的健康发展更为有利。
此外,应当正确认识证券市场的基本功能。说起来,证券市场的功能可以列出许多条,我认为最主要的有三点:融资、投资和优化资源配置,总的目标是促进实体经济成长,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上述三点不可偏废,倚轻倚重;当前要特别重视发挥股市的投资功能,真正有效地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本文由记者吴黎华采写)
链接:资本市场:改革中摸着石头过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