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高管买假洋文凭冲击社会诚信底线
2011-06-23   作者:记者 张松/整理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据媒体报道,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今年1月至5月共受理7件利用国外假学历实施的诈骗犯罪,涉案金额达796.8万元。购买假文凭的人数达339人,八成是企业高管人员。
  有网民认为,企业高管实际上已经是骗子的同谋,骗子卖洋文凭给他们,他们再拿它去骗社会。还有网民表示,不禁要问问我们这个社会还有多少领域把造假视为正常?学历造假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冲击着社会的诚信底线。

  被骗高管也是“同谋”

  署名李清的博客文章表示,出于投机取巧的功利目的花钱买假洋文凭的高管,不但不值得同情,反而应受到舆论的强烈谴责。而他们所在的企业,有责任启动问责程序,敦促他们交代问题,终止其拿着假文凭继续招摇撞骗。
  文章认为,大多数高管想通过文凭骗子这个“捷径”获得一个速成的洋文凭,说得直白点,就是花钱买假洋文凭。笔者以为,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实际上已经是骗子的同谋——骗子卖洋文凭给他们,他们再拿它去骗社会。
  署名熊丙奇的网民也表示,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学历欺诈和学术欺诈,与其它欺诈不同,被欺诈者也在实施欺诈。不用读书,只需缴钱就能拿到学历,这是明白无误的学历买卖。如果买来的学历是得到认证的,那么,购买者是不是就可以拿着这一纸学历,去参加职称评审、职务晋升,以及装点自己的简历?从本质上说,这种做法既不诚信,更是诈骗。

  假洋文凭何以大行其道

  有网民认为,买假洋文凭更深层次体现了社会的唯文凭论和崇洋媚外的倾向。对于高管来说,学历的真假,对于他们并不重要,之所以愿意花高价买洋文凭,主要是为了显摆和充门面!社会上存在只看重文凭不注重能力的现象,则是假文凭存在的原因。
  署名“丁丁”的博客文章认为,假洋文凭之所以大行其道,主要有五个原因:一是文凭是工作的敲门砖。二是有些中国人最迷信洋文凭。三是很多单位疏于甄别海外文凭的真假。四是外国看到办理假洋文凭具有很大商机。五是我国对持假洋文凭者打击力度不够。对于第五点,文章指出,对于那些用钱购买的假洋文凭者,我们没有看到有效的制裁措施,顶多就是取消其文凭资格,没有建立所谓的诚信黑名单,所以,持假洋文凭者即使发现了也没有多大的损失,这里骗不成可以骗那里,这也许是有人愿意用钱购买假洋文凭的根本原因。

  “潜规则”考验诚信底线

  署名张楠之的博客文章表示,根据这次公布的结果,购买假文凭的八成是企业高管人员,究其原因,一是有需求,高管往往需要有更高的学历来包装自己,尤其是外国学历;二是高管“不差钱”,否则也不会成为骗子的目标;三是都很忙,所以不可能花上几年时间放下现在的工作去国外读书。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高管们在职场、商场摸爬滚打得久了,他们更容易相信买卖学历的“潜规则”,相信可以通过花钱买到学历,所以才会心甘情愿地给骗子掏钱。这最后一点其实是最可怕的,因为一群相信“潜规则”的人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他们在工作、生活中就会践行“潜规则”,这无论是对他们所处的小环境,还是对社会大环境都会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署名吴学安的评论指出,对于许多社会名流来说,或许本不需要“野鸡”大学的洋文凭来装门面,但之所以一定要弄一张来撑面子,无外乎国人喜欢文凭。因为他们在政治权力体系中、在经济资源的占有上、在文化资源的掌握上都拥有优势,他们作为精英群体代表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某种状态。人们不禁要问我们这个社会还有多少领域把造假视为正常?学历造假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冲击着社会的诚信底线。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假文凭泛滥,“土”多还是“洋”多 2010-07-15
· 假文凭竟能“上网”查询 2007-05-21
· 媒体称唐骏承认3000多美元获博士学位 2011-04-13
· 唐骏回应学历造假质疑 称没有错不必认错 2010-11-01
 
频道精选:
·[财智]中国概念股造假危机不断 在美遇寒流·[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谢国忠:软着陆可能成为陷阱·[思想]张立伟:中国奶业没有“消费者主权”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