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可能在根基上出现了偏差
2011-06-13   作者:  来源:经济参考网
 
    随着20世纪的大萧条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市场可以自动趋向均衡的理论再度统治经济学的讲坛。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似乎在提醒人们,历史是不能忘却的。有趣的是,经济学家对本次次贷危机发生原因的反思,最为普遍的解释都将其归咎于华尔街的贪婪和政府监管的缺失。我手头上有一本美国人写的有关次贷危机真相的书,书名就是《贪婪、欺诈和无知》。这倒有点奇怪了,哪一本经济学教科书不是在讲,自利原则和最大化原则是经济学的核心原则?哪一位经济学家不会引用亚当·斯密有关“看不见的手”的那段名言?自利与最大化难道不是贪婪的学术式表达吗?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不是可以自动导致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吗?政府监管怎么又成了市场稳定的必要条件?如果贪婪真是次贷危机的原因,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华尔街不是今天才变得贪婪的,建立在自利原则基础上的经济学是不是一开始就写错了?至于欺诈和无知,则与经济学的理性原则和完全信息的假定相背离,在经济学中,是没有欺诈和无知这种概念的。因为,理性的经济人被假定为无所不知,自然,他们也不会受欺骗。如果对次贷危机这样重大的经济事件都要借助经济学以外的概念去解释,我们有理由怀疑,经济理论本身是否存在着重大的缺陷。
    承认政府监管的缺失是导致次贷危机的原因,就等于承认那只“看不见的手”并没有什么神奇之处。仅靠它的调节,市场并不会自动走向均衡,弄不好还会出大乱子。在危机面前,人们只好重新拾起曾经备受质疑的凯恩斯主义干预经济的手段,正当各国政府为救市忙得手脚朝天的时候,欧洲爆发的主权债务危机有如暴风雨过后的又一道霹雳,使本来已经荆棘遍布的复苏之路再度布满了浓重的阴霾。这就好比一个溺水的人,好不容易抓住一个救生圈,却不幸地发现这个救生圈居然是漏气的。一向扮演救市角色的政府,这次也有些自身难保,沦落到要被别人来救的地步。这又如何是好呢?凯恩斯也没有告诉我们,政府干预经济会捅出这样的娄子;当然他也没告诉我们,出了这样的娄子应该怎么去补救。像冰岛、希腊这样的小国也就罢了,问题是像日本、英国、美国这样的国家,财政状况也是一塌糊涂,让人实在不敢恭维。如果这些国家出现主权债务危机,又有谁来救它们?又有谁能救得了它们呢?
    经济的危机其实反映的是经济理论的危机,我们用来指导经济政策的理论很可能出了问题。当“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同时失灵的时候,有必要对我们曾经坚信不疑的理论信条进行一次重新的梳理和审视。
    自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之后200多年的时间里,主流经济学基本上是沿着一条个体本位的方法论传统演变的。这个传统的特征是:以个人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单元,以个人追求财富的动机作为经济行为的动机,并以个人收益的最大化作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原则。根据几个由内省方式得出的“自明”假定,通过逻辑演绎,推导出整个市场的运行模式,如供求法则和市场均衡,等等。即便是“凯恩斯革命”,也没有从根本上颠覆这一传统。问题在于,主流经济学逻辑演绎的前提假设是否可以成立。以经济分析的基本单元为例,笔者以为,商品经济的本质是交换,中间至少要涉及两个行为主体、两种不同的商品。也就是说,商品经济最原始的单元应该是一个二元结构的交换单元,而不是主流经济学所假定的一个厂商和一种商品的一元结构。从交换的二元结构,我们还能推导出商品经济的基础是互利,而不是自利。没有利他成分的自利行为只能导致交换无法完成,或对交换形成破坏。经济学家鼓吹的自利原则其实是对商品经济的一种误导。被称为经济学中心原则的最大化原则,在广泛推演的过程中,会导致无法解释的悖论。而理性原则和完全预期原则由于缺乏现实性的基础,不仅与心理学的测试不相符合,而且也不能产生与现实相一致的预测。通过对经济学所有基本假设的重新审核,本书得出了一个结论:经济学很可能在根基上就出现了偏差。
    正是由于前提假设上的问题,在正统经济学的逻辑体系中,经常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比如,正统经济学一方面承认各种投资类别在收益上的差异,如利息、利润和地租,同时又假定未来收益可以预期。我们知道,不同投资类别的不同收益率,正是基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和由此产生的投资者不同的风险偏好。如果未来收益可以预期,理性经济人的正确决策肯定是进行收益最高的直接投资,而那些低收益的间接投资,如借贷及土地出租等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不同的投资收益与未来收益可预期是两个自相矛盾的假定,它们不可能同时成立。类似的问题,在正统经济学的教科书中会重复出现。笔者在正文中对此逐一进行了分析。
    对于曾经一度占据过统治地位,并且至今仍有巨大影响的凯恩斯经济学,笔者也同样持保留态度。凯恩斯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合理性,是由于市场自发调节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但这种对经济波动的理解是表象性的,并没有触及波动的根本原因。基于这种表象性的理解所提出的政府干预措施,也是治标不治本,按下葫芦起了瓢。刺激经济就要引发通胀,而遏制通胀又会导致经济增速下滑。而且,政府在干预经济活动的同时,还会产生一个副作用,即经济体对政府的救助形成路径依赖,其结果是政府的负担越来越重,经济体的活力却日趋减弱,日积月累,形成笔者称之为“凯恩斯死结”的结果——主权债务危机。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各国政府仍然执行的经济措施,完全建立在这些漏洞百出的经济理论的基础之上。当所有的招数都已用完,经济仍然无法摆脱困局时,是否会促使一筹莫展的政府采取以邻为壑的短视行为呢?最近,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争相实行货币贬值的做法,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说,都到了该对正统经济学进行全面清理的时候了。
    本书共分15个章节,前10章涉及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后5章涉及宏观经济学的内容,相信凡是学过西方经济学的读者,都不难理解本书的观点。也希望通过此书,与经济学同仁就这一课题做更深入的探讨。我们坚信,在经过脱胎换骨的改变之后,经济学会再次赢得人们的尊重。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频道精选:
·[财智]中国概念股造假危机不断 在美遇寒流·[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鲁政委:资本项下全开放时机未到·[思想]厉以宁:怎样看待用工成本上升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