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认定暗藏利益链 东宝生物疑学历造假
2011-05-19   作者:夏寅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字号

    笼罩在高新技术光环下的创业板企业,最近却频频遭遇业绩变脸的尴尬。高新光环到底为何如此容易褪色?
  自2011年4月1日至2011年5月15日,在创业板“上会”的企业有22家,仅2家企业未通过发审委审核,过会率高达90.9%。
  而上述22家在创业板“上会”的企业中,除江苏飞利达国际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外,其余21家均为2008年之后经省级科学技术委员会、省级财政厅、省级国家税务厅、省级地方税务厅(直辖市为局级)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但记者却发现,在过会率高企的背后,众多创业板企业为了达到[2008]172号文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的要求,获得高新企业资格,就本身进行了“包装”,而这其中存在不少猫腻。
  突击3个月,享福3年。高新企业为三年15%的优惠税率让企业趋之若鹜。一条高新企业认定利益链正在浮出水面。

  创业板高新公司学历乱象

  《管理办法》规定,企业申报高新企业的条件之一为企业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
  对学历的比例而言,《管理办法》与企业招股说明书披露的员工学历比例口径并不相同。
  《管理办法》仅强调大学专科以上科技人员的比例;而企业招股说明书则是披露所有大学专科以上人员的比例,即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中,一部分是科技人员,而另一部分为非科技人员。
  因而,企业招股说明书的学历口径较《管理办法》的学历口径要大。
  而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上述21家在创业板“上会”的高新技术企业中,有4家企业2010年的大专以上学历员工并没有达到30%。
  其中,4月2日“过会”的广东银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26%,4月18日“过会”的上海永利带业股份有限公司为26%,4月19日“过会”的山东美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23%,5月13日“被否”的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为29.99%。
  若这4家企业大专以上员工中剔除非科技人员数,《管理办法》规定的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则达不到30%。
  记者发现,上述2010年学历乱象的高新企业,多为2008年被认定为国家高新企业,自2008年至2010年连续三年享受15%优惠税率。
  而按照2009年国家税务总局颁发的《关于实施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有关问题的通知》,已办理减免税手续的高新技术企业应向主管税务机关备案企业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等相关资料。也就是说,自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后,企业每年需符合大专以上科技人员30%比例的条件。
  而根据记者调查,上述2010年学历乱象的高新技术企业,并非个例。
  对此,记者以某行业一家企业的身份,调查了高新认定的服务中介市场。
  一家上海高新认定中介对记者称,“假若企业员工学历比例不够,企业内部先调整一下,提供一部分员工的学历复印件就可以了,一般评审机构不会对学历一一查实,特别是员工数量上千的企业。”
  “关于人员学历问题,那个在申报的过程中只需要填一个数字就可以了,不需要出示学历证明的,提供‘花名册’即可。”北京一家高新认定服务中介则坦言。
  此外,一部分企业还临阵磨枪,通过在职修大专文凭的方式,来补充企业学历比例。刚于5月10日“过会”的东宝生物便上演了核心人员集体上“电大”的异象。
  其中,董事、总经理王丽萍,董事、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刘芳,总经理助理王清,监事贺志贤都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总经理贾利明、监事于建华毕业于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此5位核心人员均为大专学历。
  2010年,东宝生物员工共312名,大专以上员工比例仅为31%,而大专学历却占了26%。
  招股书仅披露了核心人员的学历,那未披露的中层干部以及普通员工是否也在上“电大”?
  记者曾接通了东宝生物证券投资部的电话,其工作人员却表示不愿接受任何采访。

  高新认定利益链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学历包装只是高新企业认定产业链的其中一环而已。
  记者从办理高新认定的服务中介了解到,《管理办法》规定的几项高新认定的硬指标首先需要企业内部调整,如学历比例、研发人员比例、研发费用占销售额比例、高新技术产品(服务)占总收入比例、专利数、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以及销售和总资产的成长性。
  一家服务中介对记者称,“我们首先要了解企业的质地,某些硬指标达不到,先会建议其内部先调整,例如研发费用比例让内部财务大概核一下,把一些费用都可以归到研发费用里。”
  按照《管理办法》中的认定条件,销售收入在2亿元以上的企业,研发费用应不低于销售收入的3%。
  根据记者了解,一家代办高新认定的服务中介的咨询费是根据服务对象年收入额分为四个等级,1000万元以下,收费2万元;1000万-5000万元,收费3万元;5000万-1亿元,收费5万元;1亿元以上,收费8万元。
  “我们比企业自行申请高新企业的优势在于,我们跟审核机构比较熟悉,操作起来比较方便;一旦我们确认为一家企业服务,不能保证一定通过,但90%总有的。”上述员工对记者较为肯定地介绍。
  “国家高新政策可以扶持国家重点的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政策初衷是毋庸置疑的,但执行环节不到位。一些资质较差的企业为避税而找‘黑中介’包装,甚至在认定过程中滋生了权利寻租的现象。”一位业内人士对目前高新认定表示担忧。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东方电热成功登陆创业板 2011-05-16
· 创业板高管争相出逃 3月以来套现逾10亿 2011-05-14
· 创业板流动性风险不可小视 2011-05-13
· 16家创业板股跌破“股权激励价” 2011-05-12
· 盛瑞传动闯关创业板 改制后严重依赖潍柴 2011-05-12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鲁政委:资本项下全开放时机未到·[思想]厉以宁:怎样看待用工成本上升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