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到底何为定位
2011-05-09   作者:  来源:经济参考网
 

    作为一个营销概念,定位何以在以创意著称的广告行业如此风行?
    实际上,过去十年的特点可以用“回归现实”来形容。白衣骑士(指爵士白(Ajax)去污粉的商标人物)及戴黑眼罩的人(指哈萨韦(Hathaway)衬衫的商标人物)的噱头已被这样的定位概念所取代,如“莱特(Lite)啤酒”所称“有着你想在上好啤酒中得到的所有东西,只是量少一点。”
    富有诗意吧?对。很有艺术性吧?对。但同时也是对基本定位直白、明确的解释。
    如今你要想成功,一定要脚踏实地。真正值得考虑的现实,就是在潜在顾客心智中早已存在的认知。
    就创造而言,去创造某种并未存在于心中的事物,即使是有可能,也一定是日益困难的。
    定位的基本方法,不是去创造某种新的、不同的事物,而是去操控心智中已经存在的认知,去重组已存在的关联认知。
    现今的市场,对过去发生效果的策略,已不再有响应。实在是因为有太多的产品、太多的公司以及太多的营销噪音。
    定位怀疑者最常问的问题是,“为什么”。为什么广告及营销需要一个新方法?

    传播过度的社会
    答案是:我们已成为一个传播过度的社会。今天美国人均广告年消费额已达200美元。
    如果你一年在广告上花100万美元,平均到每一位消费者身上的广告费每天还不到半分钱。而每位消费者已暴露在高达200美元的其他广告的轰炸之下。
    在传播过度的社会中,谈论你的广告的冲击力等于在过度夸大你提供的信息的潜在效力。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与市场上的现实情况是脱节的。
    在传播过度的社会中,获得成功的唯一希望,是要有选择性,集中火力于狭窄的目标,细分市场。一言以蔽之,就是“定位”。
    人的心智是海量传播的防御物,屏蔽、排斥了大部分的信息。一般而言,人的心智只接受与其以前的知识与经验相匹配或吻合的信息。
    千百万的投资,已虚掷于以广告改变人心智的企图上。心智一旦形成,几乎不可能改变,力量微弱的广告当然更不可能。“我心已决,不要再以事实来困惑我吧!”这就是大部分人的生活方式。
    一般人可以忍受别人对他们说一些自己一无所知的事情。(这说明了“新闻”为什么是一种有效的广告方式。)但一般人不能容忍别人说他们的想法是错的。改变心智是广告的灾难。

    过度简化的心智
    在传播过度的社会中,人的唯一防卫力量就是过度简化的心智。
    除非能废除每天24小时的自然法则,否则就不能把更多信息塞进心智。
    普通的心智像滴水的海绵,充满了信息。只有把已存的信息挤掉,才有空间吸收新的信息。然而,我们却想继续不断地把更多的信息塞进已过度饱和的海绵中,同时又为无法使人接受我们的信息而感到失望。
    当然,广告也不过是传播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我们采用形形色色使人迷惑的方法互相沟通,其数量则以几何级数增加。
    媒体可能不是信息,但却大大影响信息。媒体更像过滤器,而不是传递系统,只有极小部分的原始资料最终会进入接受者的心智中。
    而且,我们接受的信息又受到过度传播的社会本质的影响。“辞藻华丽,千篇一律”,在传播过度的社会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且不说它们确有效果。
    在技术上,我们至少有增加十倍传播量的能力。人们早已开始用卫星直播电视节目了,每个家庭有50个左右的频道可以选择。
    而且,信息仍不断增加。德州仪器仪表公司推出了一种“磁泡”存储器,它能在一块芯片上存储92000位的信息,是市场上销售的存量最大的半导体存储器的6倍。
    真了不起!但是,有谁在为人脑研制“磁泡”?谁在努力去帮助潜在顾客应付如此复杂的状况-心智在面对大量的信息时,只知道拒而不纳?唾手可得的信息被接受得越来越少?传播本身就是传播的问题。

    尽量简化信息
    应对传播过度的社会最好的方法,就是尽量简化信息。
    在传播上有如在建筑中一样,少就是多。你一定要“削尖”你的信息,使其能切入人的心智;你一定要抛弃意义含糊、模棱两可的语词,要简化信息;如果想给人留下长久的印象,就要再简化些。
    依靠传播为生的人,都知道尽量简化的必要。
    比如说你要协助一位政客参加选举,在面见这位政客5分钟内,你对这位政客的了解会比普通选民未来5年对他的了解还要多。
    因为你的候选人的信息很少会进入选民的心智,所以你的工作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传播”。
    你的工作其实是筛选,筛选出那些最容易进入心智的材料。
    阻碍信息发生作用的是传播量,只有当你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后,你才能通晓解决之道。
    当你想为一位政治候选人或一项产品,甚或是你自己的优点进行传播时,你必须把问题本质找出来。
    对你的问题,不要在产品之中,甚至也不要在你自己的心智中寻求解决之道。
    问题的解决之道,存在于潜在顾客的心智中。
    换言之,由于你能传递给接受方的信息是那么稀少,因而你就应忽视信息的传播方,聚焦于信息的接受方。你应聚焦于潜在顾客的认知,而非产品的现实。
    前纽约市长约翰·林赛(John Lindsay)说:“在政治上,认知就是现实”;在广告上、商业上以及在生活上都是一样。
    可是,怎么看待真理?怎么看待真实情况?
    什么是真理?什么是客观现实?每一个人似乎都本能地相信,唯有他自己才掌握着了解普遍真理的钥匙。当我们谈到真理时,我们说的是什么真理?是从局内人的观点说,还是从局外人的观点说?
    这两者之间确实有所不同。按照另一个时代的说法:“顾客永远是对的”。言外之意就是,销售者或传播者永远是错的。
    接受“传播者是错的,接受方是对的”的想法可能有些愤世嫉俗。但如果你想让你的信息被别人衷心接受,你确实别无选择。
    此外,谁说局内人的观点比局外人的更正确?
    把这个过程转过来,把焦点集中于潜在顾客而非产品,你就简化了选择过程,也学到了原则与观念,这有助于你大幅提高传播效率。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世界读书日,别让书虫独自狂欢 2011-04-26
· 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2011-04-22
· "世界读书日"百种优秀图书推向市民 2011-04-22
· "世界读书日"新华书店购书均享八五折 2011-04-22
· 合肥举办读者沙龙活动迎接世界读书日 2011-04-22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日本震核危机”评估与我国供给型财政政策·[思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4个问题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