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差保护的银行业难有真实竞争力
2011-05-06   作者:刘振冬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上市银行的一季报成功地兑现了市场预期的“以价补量”,16家上市银行季度盈利2295亿元,剔除去年上市的农业银行和光大银行后,上市银行2010年全年和今年一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均超过3成。
    事实上,随着国有银行的财务重组、股改上市,最近5年来大银行的业绩一直保持20%以上的增长。但是,银行业高增长背后的逻辑并非管理创新、技术进步,而更多地在于我们对银行业的高度保护,最大的保护就在于利率管制下的高利差。
    这从券商对银行板块的评价可以明显看出。2009年-2010年上半年,机构的评价是银行业增长驱动在“以量补价”,2010年下半年后,机构的预期则转化为“以价补量”。
  随着2009年一揽子刺激计划,国内银行业主动开闸放水以规模换增长,这一点与美国银行业危机后放贷意愿落至冰点形成显著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些金融机构的扩张可以说是不计成本,如果不是银行业监管机构不断敲响风险警钟、提高监管标准,眼下的平台贷款风险、房地产风险将会更大。
  而自去年开始收紧信贷、下半年进入加息通道后,银行业的增长逻辑转移到“以量补价”。总体而言,法定利率四次调整的结果大体是,存款利率提高了约50bp,贷款利率提高了约75bp。东海证券的统计显示,2011年3月,银行类金融机构平均贷款利率6.91%,其中一般贷款利率7.10%,票据贴现利率6.26%,同比分别提高140bp、106bp 和271bp;较2010年12月分别提高72bp、76bp和77bp。而且,3月份利率上浮贷款占比创下2005 年2 季度以来的新高。华创证券的测算,在2010年银行股的业绩增长中,按照业绩贡献因素进行大致划分,业务规模扩张贡献20%,息差扩大贡献5%。预计银行股2011年业绩仍然能够获得30%的增长,但业务规模扩张贡献下降到15%,息差扩大贡献上升到10%。
  从银行股投资者的角度,这种增长点的转化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但从金融消费者角度看,“以价补量”则明显不公。其一,对贷款人而言,贷款利率的上涨远远高于银行资金成本上涨;其二,对储户而言,并没有享受到资金成本上涨带来的超额收益。这是因为,“以价补量”的逻辑在于,“银行议价能力上升”,但与银行相比较,储户个人则完全没有议价能力。  
    不能否认,自财务重组、股改上市来,国内银行的经营管理、业绩增长都显著提高,但也必须承认,取得超出整体水平的超额增长根源,还在于我们对银行业的高保护。可是,这种高保护是否会损害银行业创新的动力?是否会损害银行提高经营管理能力的动力?而且,在金融脱媒化明显的当下,这种高保护又还能维持多久呢?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给出了明确答案。“三、六、三”,曾是美国银行家的自嘲,“3%的存款利率,6%的贷款利率,下午3点打高尔夫”。美国的利率管制维持了50多年。美国1933年颁布法案,开始利率管制,禁止对活期存款支付利率,设定利率上限。直至1980年,美国颁布《废止对存款机构管制与货币控制法》,推行利率市场化,分6年取消对定存利率的最高限。
  这一变革的背景在于,当时金融脱媒化趋势,金融市场、金融产品的大发展。上世纪七十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后,主要西方国家都发生了严重通货膨胀,市场利率大幅度飚升,但美国限于利率管制,银行存款实际负利率,导致证券市场分流银行存款。包括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OW)、货币市场互助基金(MMMFS)等产品的出现逐步冲击利率管制。同时,市场也出现了“融资证券化”特征,即企业融资由银行贷款转向具有流动性的债务工具,在证券市场上直接筹集资金。伴随着当时的金融脱媒化趋势,对冲基金、共同市场基金、养老基金等的快速发育,美国银行业的竞争力明显下降。
    另一方面,美国放松银行业管制的原因也在于,上世纪80年代来,在金融自由化、国际化浪潮的大背景下,利率管制、分业经营的美国银行业机制僵化、竞争力相对国际同业而言在不断下降。
  相对而言,金融国际化的冲击对国内银行业的影响有限,但脱媒化趋势已越来越显著。在投资理财产品方面,银行理财、基金、信托、阳光私募、分红险、投连险等产品的快速发展,正在不断冲击利率管制。在企业融资方面,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53.5%,同比低4.1个百分点;企业债券占比10.9%,同比高4.9个百分点。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高利差”拷问银行经营模式 2011-03-30
· 存贷款高利差政策使命已经完成 2007-07-30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