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研报沦为瘦肉精猪肉 故意说谎还是思维误区
2011-05-04   作者:刘宝强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随着中国宝安“石墨矿”事件、宁波联合“锑矿”事件以及双汇发展“瘦肉精”事件的发生,券商研报的频频失实把券商分析师推到了一个风口浪尖的位置,券商也因此陷入诚信危机。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与投资者的交流后发现,目前在投资者眼中,券商研报就像被打了“瘦肉精”的猪肉一样,显得那么不安全、不可靠。那么,究竟什么原因让本该客观的券商研报变得如此“危险”呢?如何重塑券商研报的可信度呢?

  故意“说谎”还是思维误区?

  “每个行业都有潜规则,券商分析师的潜规则就是对于看空的公司不出报告。对于‘卖出’、‘减持’、‘回避’等评级的研究报告尽量不出。”对于券商研报频频失实问题,某券商分析师昨日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毕竟研报上要写分析师的名字,如果得罪了上市公司,也许上市公司下次就不会接受你去调研了,所以分析师一般不会“太过分”。
  据上述分析师介绍,在券商研究报告中,业内规则是对于强烈推荐级别的报告,实际上就是推荐买入该公司;对于推荐级别的报告,实际上就是中性;对于中性评级的公司实际上就是卖出。
  而另一券商分析师也表示,除了不愿得罪上市公司外,认识上的错觉也导致大多数分析师出现失误,而故意愚弄投资者的分析师应该是少数,“打个比方,假设某人每天都对着镜子喊自己是最帅的,那么,长期下去,他或许就会真的这么认为,而目前券商分析师对自己所分析的上市公司,很多就存在这种思维误区,最终在出券商研报时也出现失误。”
  不过,也有北京一家券商分析师对记者表示:“我觉得有时媒体对分析师券商研报问题有所夸大,上市公司每个季度业绩出现变化比较正常,分析师难免出现失误,这在国外也比较普遍。”
  上海一家券商分析师也表示,大部分券商研究所对分析师还是有严格管理的,如果分析师出具了有问题的报告,研究所和证监会都有可能对该分析师进行调查。

  国内也需建立“中国墙”

  “我从来不看券商分析师在报告中对上市公司所做的结论。”深圳一家私募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虽然目前分析师的水平相比5年前有了质的飞跃,但是国内券商分析师水平还是参差不齐的,或者分析师就和上市公司之间存在着某种利益关联,“所以,一般我只看报告中分析师调研时拿到的实际商业数据,不看分析师得出的结论。”
  众所周知,在欧美国家,在券商研究部和交易部之间,都存在着严格的隔离,而这种隔离被形象地称为“中国墙”(Chinese Wall),以防止交易部利用自己的资讯优势和资金实力发布歪曲事实的报告和分析研究评论。但在国内,这堵“墙”似乎流于形式,上海一位私募人士就表示,现在有些所谓知名分析师,背后往往都“跟”着很多资金,“这些资金管理方肯定和分析师之间有利益关系”。
  一家券商研究所的销售人员更是直言,国内有些投行在帮助企业IPO时,往往找到分析师,要求帮忙出报告进行吹捧。更有甚者,国内某小型券商分析师对记者表示,某些券商分析师同时还承担着券商自营投资管理任务。而这在任何市场都是不可思议的。
  鉴于此,相关分析人士指出,当务之急是在中国券业内部建立真正的“中国墙”,规范券商研报的出具,“只有制度到位了,才能重新树立起券商研报的可信度,杜绝频频的失实现象。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券商上市陷迷雾 国泰君安换股被传暂停 2011-05-03
· 财智E周刊:忽悠与黑幕频现 券商现信任危机 2011-04-30
· 券商一季报分化 山西证券刷新最差业绩 2011-04-28
· 日信证券等8大券商深陷研报门 折射背后4大乱象 2011-04-27
· 须对券商研报“制度性挤水” 2011-04-27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日本震核危机”评估与我国供给型财政政策·[思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4个问题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