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卫东,坚守学者的使命感
2011-04-13   作者:孙梦姝  来源:新华书目报
 

    柴卫东,42岁,研究员,航空发动机专业工学博士。长期在某研究所从事工程研制工作,历任设计员、工程组长、研究室副主任、主任设计师等,现在某研究院从事技术管理工作。
    “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写这样一本书,一本绝对‘不务正业’的书。是责任感驱使我完成了这本书稿。”柴卫东在《生化超限战》一书的自序中写道。

    本书对转基因和疫苗的原理作了分析,更重要的,对其背后的操控力量——人口控制寡头的行为和思想作了详细的介绍。转基因食品真的能吃吗?疫苗存在哪些风险?众多问题将在书中找到答案。
    许多人认为科学技术就等于进步,一定会给我们带来福音,其实现实世界的事情并不是如此简单。炸药,既可以用于开山炸石、修路筑坝,也可以制造地雷炸弹,杀人毁物。细菌,既可以用来酿酒,也可以作为武器残害人类。核技术,既可以为我们提供廉价的电能,也可以成为毁灭人类文明的武器。疫苗和转基因种子技术,看起来似乎不太相干,但实则有着内在的联系:两者都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两者都是生物技术的前沿阵地;两者都是问世不久的新技术,并被为数不多的跨国公司所垄断;两者都是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但是广泛应用于发展中国家;两者对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巨大的技术和社会风险。

    科学家的独立性

    问:您并不是专门研究转基因问题和疫苗问题的专家,是什么原因使得您关注这方面的信息并将内幕公之于众呢?
    柴卫东:
为什么转基因这么重大的问题老百姓没有关注?百姓很早就在吃转基因的食品,但是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首先吃了转基因的人不知道;其次大多数人对此不敏感;最后关注转基因的倒成为少数人。其实我只是对有关资料进行了深入挖掘,得到的结论就颠覆了主流媒体灌输给人们的常识。其实书中有很多内容并不能称之为内幕,都是来自于互联网上和书中公开的信息。
    我对于转基因的注意来自于以下原因:有一种转基因的种子可以“自杀”;有一种转基因的种子可以欺骗播种者;有一种转基因的大豆可以让小白鼠中毒;转基因作物会产生基因污染让传统农作物的种子灭绝;转基因棉花逼迫成千上万的印度棉农破产自杀……

    问:目前有部分学者与企业存在各种利益关系,与企业联手蒙蔽消费者。只想请您谈谈,科学家的独立性有多么珍贵和重要?
    柴卫东:
目前有部分学者与企业联手蒙蔽消费者。这就涉及到科学家的独立性的问题,科学家应该独立于利益,忠实于事物真相的本身,而不应该说这个东西对我有没有好处,有好处我就极力促成,没有好处我就保持沉默。这是政客的行为,而不应该是科学家的行为。在转基因问题上,大量科学家表现出政客行为,这是我的感受。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对工具本身的研究开发,是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工作。但是,政府和企业以及资本会影响科学家与工程师对研究对象的选择,而科学技术的应用,则更多地取决于政府和企业以及资本的意志,或者说,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意志。在现实生活中,科学家做什么或是不做什么很多情况下不是由科学家决定的。科学家和政治家应该是合作的关系,政治家起到决策作用,科学家应该是忠于事实、忠于逻辑,得出客观的结论给政治家做参考,这才是一个正常的过程。而转基因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复杂在于它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政治问题,主要是美国的政治事件,不仅是美国的科学家在做,他们还通过研究基金吸引大量的中国科学家来参与,这些科学家自觉不自觉地在做这件事情,背后有力量在推动。
    科学家的独立性为什么很重要,是因为这并不容易,甚至稀缺,很多的时候是身不由己在做的,为生活所迫。很多专家在对待转基因和疫苗问题上就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而漂浮在媒体之上。

    问:《生化超限战》这本书中援引了一些博客和网站的文字,他们的言论就是正确的吗?
    柴卫东:
严格来说,我不是这个事件的最终裁判者,这本书也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我提出了问题,至少看目前的答案是有问题的。科学家的独立性是有难度的,所以有独立性的科学家才值得我们去尊重。
    普通百姓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一般都是带有片面性的,就像盲人摸象。他们当然应该有自己的主体意识,应该有自己的权利,但意识到和保护自己的权益有时候离不开专业知识,而专业知识有时候又离老百姓很远。那么老百姓怎么办?首先就是要进行科学普及,其次老百姓要有获取这些信息的知情权。对于老百姓来讲真正的福祉还是要由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来保障。像爱尔兰和英国,他们的老百姓在转基因食品的问题上是高度安全的,因为政府对转基因采取严防死守的态度,来了就销毁。实际上老百姓遇到的困境是非常多的,不仅仅是转基因和疫苗的问题,还有很多其他的问题,时时刻刻在威胁着百姓的安全。老百姓是最可爱的、最伟大的,但是他们承载的问题是最多的,也是最苦的。

    假科学之名,行不义之事

    问:科学应该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也许我们现在以为的真相,若干年后发现根本就是错误的,这样的情况是否存在?
    柴卫东: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举不胜举。比方说四环素在过去是很好的消炎药,现在不能使用了,因为它带来的坏处要比好处多。转基因的很多推手在说,转基因是高度安全的,但恰恰是在美国,在种植转基因的大豆和玉米的土壤里发现了一种新的不知名的病原体。这种危险恐怕要比转基因带来的好处要大得多。《生化超限战》一书中提到了孟加拉国的水污染问题,孟加拉国的水污染问题涉及全国7700万人口。简单地讲,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孟加拉人主要喝地表水,地表水有微生物,喝了不卫生,这个问题的确存在。我作为旁观者就会提出,第一把水烧开,第二修自来水厂,都可以解决问题。但是世界银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等国际机构、西方人来了,说你们应该打井喝地下水,为什么西方人不说修自来水厂,而要打水井呢?2008年人民网请来孟加拉国的专家,他告诉我们,孟加拉国政府要用地表水,但是国际机构不同意。西方的科学家告诉他们应该挖井,如今孟加拉国超过一半人口的饮用水被砒霜所污染,而事情的源头竟然是国际机构的“慈善”援助!所以我觉得在关系到老百姓健康这个问题上,任何外国、任何国际组织的话都是不能轻信的。任何关系到大量人群饮食和健康的事情,毫无例外地应该走小范围试点、长时间观察的程序,在确认没有问题的前提下,或者对问题具备有效控制措施的时候,才能考虑去推广。孟加拉国这个事件,如果找若干个村子使用井水并连续观察10年,实验结果没有问题以后,再推广到全国,就不会出现如今的砷中毒事件。
    由西方人主导的国际组织用“科学”的名义为孟加拉国修建了水井,改变了孟加拉人民的饮水习惯,最后的结果是用“科学”的名义毒害了成千上万的人,孟加拉国医院里1/5的死亡与砷中毒有关。但是我们的媒体却对这样的事情置若罔闻,不去关注。联想到转基因的问题,疫苗的问题,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和药品安全问题,绝对不能假手他人,还有这些都是涉及到大范围人口的事件,必须在志愿者知情的情况下进行小范围、长时间试点,以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不受威胁——如果不这样做,其中的风险是任何人都无法承担的。

    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问:可不可以说科学是一柄双刃剑?因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莫大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风险。三聚氰胺、苏丹红、转基因以及各种疫苗,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百姓来讲这些词语都很吓人,这就有一个问题油然而生,普通百姓该怎么办?
    柴卫东:
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因为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莫大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风险。三聚氰胺、苏丹红已经够吓人的了,但转基因食品以及各种疫苗将要影响的人口数量更为巨大。
    人类在使用科学技术的时候,会遇到三类风险:第一种是认识上的风险,新技术在投入使用的时候,有一些副作用我们不知道,比方说青霉素的过敏反应,刚开始人们并不知道。但是科学家完全是善意的,因为过敏反应毕竟是少数人会出现的问题。长时间后人们找到了解决之法,作皮试,这是一种安全防范措施。这类风险没有恶意,是人类认识自然过程中的必要代价。第二类是事故性风险。例如运送病毒的车辆,出了事故导致病毒泄露,运病毒的人并没有恶意,这是没有办法绝对避免的一类风险。第三种是邪恶的人故意而为之的风险,威胁人类社会的风险。这三类风险在转基因的问题上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转基因的推手们却对这些风险绝口不提。这就涉嫌信息战了——屏蔽一些重要的信息,放大一些次要的信息,他们说的大都是真话,但是不全。再比如,在研究疫苗的时候,疫苗会有毒副作用,这是认识上的风险,这种毒副作用也需要大样本长时间观察才能发现。做疫苗时候要在病毒培养基中扩增病毒,但是提取出的疫苗里有可能会含有其他的病毒。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在研制试验乙肝疫苗的时候,就将含有艾滋病毒的乙肝疫苗注射到了实验者的体内,这些实验者是同性恋白人和智障儿童,最后这些人就成了艾滋病在美国的第一批患者。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培养基中所带的病毒真的没被发现,是无意而为;但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有人故意为之,故意添加病毒。在国与国之间,尤其是‘我’做的疫苗是给‘你’使用的,而我自己又不用,有没有风险?风险是很大的!
    2011年2月12日,新闻报导了世界上有12国家发现他们的儿童在2009年打了甲流疫苗后,发生了嗜睡症的副作用。当初这批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的甲流疫苗给47个国家的儿童进行了注射。我国卫生部的发言人说我们的疫苗是自主研发的,没有发现嗜睡症的问题。但是他们却没有说,制作疫苗所用的病毒是美国的毒株NYMCX-179A。其实2009年5月我国已经分离出了甲流病毒,为什么还要引进美国的毒株来制作疫苗?还有我国儿童在2010年打的麻疹疫苗,说是自主研发,但是为什么一定要送到国外让外国人处理一下才给孩子们注射呢?如果我国的水、粮食、药物的全部或大部都掌握在外国人手里面,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拿什么来保护呢?这些问题,需要每个人的认真思考!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英国“世界读书夜”赠出百万本图书 2011-03-07
· 台湾上班族去年人均读书10.6本 2011-02-16
· “农民读书月”活动在全国陆续展开 2011-01-28
· 郑州首家“读书银行”开张 2011-01-28
· 2011年上半年推荐阅读书目确定 2011-01-24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曹中铭:不要轻信“股神”高论·[思想]郭田勇:货币政策宜紧不宜松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