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十三排
一个采煤工人五十年的生活变迁
2011-03-30   作者:万栋 刘慧娟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昔日旧马路(上图)随着时光的迁移已变成了今日繁华的街区(下图)。

    过去磁湖光秃秃的鲶鱼墩如今已是一片郁郁葱葱。

    黄石市袁仓社区,早春的风把十三排上的石棉瓦吹得四面飞,噼噼啪啪地又落下来。原袁仓煤矿退休职工陈迪华和邻居们围坐在一起,“现在像我们这样的房子不多了”,“那个新小区的门楼都做起来了”,“还有一年,明年3月底,过了端午节就能搬过去了。”……
  他们谈论的是黄石市首个棚户区改造项目“金广厦”工程,小区建成后,主要安置的就是十三排的拆迁居民。
  陈迪华眼中带着不舍,因为十三排曾是矿工们的骄傲,这里记载着他五十年的雨雪风霜。但他脸上更多的是期盼,那个一辈子都梦想着可以住进去的城市里的幢幢高楼。
  在黄石,类似“十三排”这样的棚户区,已经积聚了164片,涉及居民12万户,其中低收入家庭达80%。棚户区改造,将成为黄石今后几年城市建设的重点。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到城市上,做工。”陈迪华出生在大冶矿山乡,与同村女孩石桂枝青梅竹马,为了能够娶回石桂枝并让她过上好日子,陈迪华决心走出山乡,到城里寻找出路。1958年,24岁的陈迪华来到了黄石。此后,他正式当上了国营企业的工人。
  “采煤工的危险和辛苦不言而喻,但当时工人阶级是国家的主人,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非常高,安全保护做得也比较细致,工人们的劳动热情很高。”陈迪华当时工作起来格外卖力。“人四肢着地,下井,40多度,38度高温,那汗啊,热得要命。”
  煤矿工人的拼命劳动和无私奉献换来了全社会的尊重,党和政府也把最好的福利落实到一线工人的身上。陈迪华们就这样天天有白面馒头吃,每月还能挣一百多块钱,比很多大干部拿的工资都高。
  1961年金秋时节,陈迪华和石桂枝喜结连理,婚后五个孩子相继出世。但他们一直两地分居,在矿上,陈迪华住单身宿舍,在乡下,石桂枝一人拉扯着孩子。
  1952年,袁仓煤矿为解决职工住房,在一片菜地和茅棚间盖起了十三排红砖瓦房,在当时的黄石,这可是一件了不得的风光事,能住进十三排,成为当时矿工们最大的荣耀。
  “只有老工人才能住房子,要够厂龄够年龄,我先来一天我住,你后来半天不能住。”时隔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当初第一批入住十三排的张友用老人,谈及当年分房的情景,仍掩饰不住那份得意。
  矿上的工人们骄傲地把这个地方称作“十三排”,打那儿以后,“十三排”逐渐演变成一个地名,并一直沿用至今。
  当时,婚后还在两地分居的陈迪华偶尔也会趴在宿舍的窗口,遥望着那十三排房子,既羡慕又惆怅。“红砖红瓦,羡慕啊,我们家属要是能住进这个房子就不错了。”陈迪华说。
  时光就这样在等待中一年一年流逝。到了八十年代,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黄石市为了解决职工半边户的问题出台了落户政策,1983年,矿里第一批就解决了陈迪华家属的户口,陈迪华的生活迎来了曙光!
  “妻子儿女跳出了‘农’门,吃上了商品粮,能不高兴吗!”更大的惊喜还在后头,刚办理完落户手续,陈迪华又分到了十三排的房子。
  热热闹闹地搬进新家,问题也接踵而至,两口子加上四个孩子,这18平方米的小屋着实有点挤。
  虽然空间局促,心中却充满了阳光。陈迪华的妻子石桂枝说,二十年聚少离多的日子里,最盼望的就是团圆,多年的夙愿终于变成了现实,她很知足。只要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哪怕日子苦点儿也是幸福的。
  几个孩子终于在城里上了学校,但开支也增加了很多。单靠陈迪华每月四百元的工资,应付着一大家子的生活,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为了贴补家用,石桂枝一天要打几份工。凌晨帮人家洗衣服,天亮了再去工地挑灰桶,还要赶到老虎头酱品厂帮工。“老陈离煤矿近,早上四点钟起来把饭炒的我吃,我就出去了,那回家做饭给孩子吃都是他,那他那几年还是蛮伤心的。”
  “那会儿还没有车子坐,我出去做临时工,到酱品厂蛮远,在老虎头,我儿蛮好的,就买个自行车,蛮早起来送我去,到晚上要下班了,他放学了就骑个自行车接我回。”
  1987年陈迪华退休了,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他继续在外找事儿做。陈迪华在锦江(商场)拉三轮车拉十年,拉货,白天给锦江拉货,晚上就给锦江值班。
  在锦江商场的值班室里,陈迪华一住十年,不但能挣点钱,还能给家里腾点空间,这大概也是辛苦一生的陈迪华还能为家里做的最大贡献。
  在十三排这间简陋狭窄的小屋里,一家人相濡以沫,日子虽然清贫,但快乐一直相随……
  黄石在发展,宽阔大道车水马龙,高楼鳞次栉比、商场超市物资丰富、霓虹闪烁。
  在此后的十几年间,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在磁湖之滨迅速崛起。而在黄荆山下的一个角落里,十三排房子却在岁月的侵蚀下日渐破败和没落,很多的房子都成了危房。由于环境恶劣,房租低廉,这里成了很多低收入人口的聚居地,而今拥有1852户共8000多人的十三排被称为“棚户区”。煤矿早就改制了,煤矿工人风光不再,大多数职工都被列入了低收入群体、困难户。从工人老大哥跌到社会最底层,陈迪华经历着失落和无奈。
  不远处的城里不时会竖起一幢幢高楼,陈迪华觉得那与自己没有太大关系。他从没想过要搬出这间小屋。换新房,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只能深深地埋在心底……
  2009年12月16日,黄石首个棚户区改造工程“金广厦”项目正式动工。
  人群中的陈迪华心中又激起了波澜,他做梦都没想到这样的好事情又一次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市委、市政府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十三排,棚户区改造工程被列为了2009年全市的“一号工程”。三年后,在这片土地上,将建成后一个有幼儿园、有超市、有小花园的高档住宅小区。小区内有廉租住房1004套,主要安置十三排的拆迁居民。考虑到十三排居民大多数收入很低,买不起房,市里还建立了“共有产权公共租赁住房制度”,用灵活的产权处理方式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
  还有一年多时间,就要离开十三排了,在安心等待的日子里,陈迪华时常会想起十三排过去的故事。曾经的苦难和辛酸如过眼云烟,沉淀下来的都是些温暖的回忆。
  两年后,从十三排走出的陈迪华们将在“金广厦”开始新的生活,在他们身后,见证煤矿工人辉煌历史和艰辛生活的十三排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十三排人无私奉献、坚强豁达、乐观向上的精神一定会代代相传……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评《开放中的变迁》 2011-03-02
· 国门:见证历史的变迁 2011-03-02
·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变迁》 2010-12-17
·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变迁 2010-12-17
·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变迁》目录 2010-12-17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皮海洲:支持李荣融炒炒股·[思想]叶建平:促进消费的前提是改善民生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