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吴建新/摄 |
在阳新县龙港镇,上了年纪的老人仍能清晰地记得采茶戏的唱腔和唱词。这种“锣鼓伴奏,人声帮腔”的地方剧种一度成为他们年轻时最主要的业余嗜好。
兴于晚清的阳新采茶戏传承至今已有11代。在该县许多地方,仍保留着一百多年前的古戏台。这些古戏台见证着阳新采茶戏的演变与兴衰。
“采茶戏鼎盛时期是1979至1989年,最盛时,一年排了十多台戏,剧团分两三个队下乡演出。”今年68岁的阳新县采茶剧团国家一级作曲、剧团“元老”级戏曲专家李家高回忆起当年的盛况仍然眉飞色舞。据李家高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县采茶剧团带着《站花墙》、《秦香莲》两个剧目到江西九江、瑞昌演了七天七夜,场场爆满。当时,全县有乡剧团200多个,传统戏本达100台,被誉为湖北省的“戏窝子”。
但采茶戏的演变并非一帆风顺。解放前,采茶戏被称为“淫戏”而难登大雅之堂,解放后被逐渐埋没,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原生态中。没有专业的艺术队伍、人才,只有逢年过节或遇上红白喜事的“唱戏”习俗,阳新采茶戏在曲曲折折中向前发展着。尽管如此,由于当时全国的业余文化生活比较单调,采茶戏仍普遍受到村民们欢迎。
在该县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民谚是“阳新龙燕,四十八郾,抱起枕头一撂肩,茶戏爱看一夜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