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灵魂探究
2011-03-30   作者:万栋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1958年的一天,年仅岁10的吴著书刚放学回家,就得到一个噩耗:父亲被困井下!
  等吴著书赶到当时下陆煤矿塌方的井口时,那里已经跪着很多的母亲和孩子,为井下的丈夫和父亲哭着、祈祷着。
  在长达4个多小时跪着的等待后,几个黑乎乎的人影从井下升了上来,其中的一个向吴著书母子俩走来。还没等已经哭成泪人的母亲反应过来,这个全身黑得难以辨认的人说:“你们回家吧,我得洗个澡,明天还要上早班。”
  这个人,就是吴著书的父亲……
  当已经60多岁的黄石理工学院矿冶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吴著书说起这件事时,我惊叹于他对细节的记忆,更惊叹黄石这个城市的灵魂。
  天地一烘炉,千年矿火传。绵延数千年的矿冶文明,孕育了黄石这座既古老又年轻、既平实又传奇的城市。
  3000年来,黄石先民们发明了多种现在看来没有科学依据而又切实可行的采冶技术,当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史密斯惊呼“多聪明的人民”时,他一定没有看到,黄石的先民们是用血与肉走出一条条采冶之路,这也为黄石这座城市形成了一个坚硬的灵魂。
  “千年矿冶”、“百年冶钢”、“亚洲第一天坑”,无不向你展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当你置身大冶钢厂工业旅游区,立即会被眼前壮丽的场面所感染。熊熊的炉火,奔涌的铁水,四溅的钢花,使你身临其境。青铜铸造的大钟,庞大坚固的铁炉,张之洞塑像,汉冶萍旧址,勾起你对百年往事的回忆。
  当你来到铜录山古矿冶遗址,立即会被先民勤劳智慧所折服。“千年炉火生生不息”。鄂楚王曾在此炼铜,宋岳飞曾在此铸剑。举世闻名的随州编钟,是用这里的铜铸成。它是我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矿遗址。
  “细阅中国矿业开发史和冶金史,可以说,中国没有哪座城市哪个地区的矿冶史能与黄石比。”
  历史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黄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陶慧芬认为,黄石深厚的矿冶文化积淀、丰富的矿冶遗存、广泛的矿冶开发领域,在中国乃至世界都独树一帜。黄石矿冶文化具有深邃的人文品质和独特的文化个性。
  黄石市市长杨晓波在接受采访时说,早在上世纪80年代,黄石人民就提出了“铜斧熔炉”四个字作为矿冶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铜斧”代表着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熔炉”代表着吸收各方精神,融会各方智慧来锤炼精品,到现在依然是黄石矿冶文化精神的主流。
  在名为《五彩黄石》的书中,我读到黄石人对自己性格的评价:黄石人的性格像城市名字一样独特,有矿山一样的伟岸,有石头一样的质朴,有金属一样的坚硬。
  矿冶,是黄石的根,是数千年城市之魂。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黄石公租房:对住房保障对象全覆盖 2010-09-17
· 黄石:矿冶文化引领经济转型 2010-09-08
· 新疆喀纳斯景区面积将超美国黄石公园 2007-10-17
· 湖北黄石爆破拆除150米高囱[图] 2007-09-18
· 黄石“无车日” 2007-09-16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皮海洲:支持李荣融炒炒股·[思想]叶建平:促进消费的前提是改善民生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