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常兆华在全国两会上建议政府严厉打击囤房、强制征用闲置房给无房人的言论,引起了网上一片争议。常委员辩解说,他的方法不是强制征用产权而是“有偿征用,临时征用”,即不会没收房产人的房屋产权,只是暂时将空置不住的房屋征用并出租给需要住房的人,其目的是“盘活和利用资源,解决社会问题”。 相信常委员提出此建议的确是出于为民立命的朴素感情,但是,这样的极端建议其实并不陌生,我们觉得这个建议荒谬是因为有了“尊重公民私有财产”的法律共识,但在法律共识之外,还有“市场经济共识”,即政府的任何调控手段都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但很多违背市场经济共识的政策却得到部分人的认可并且有一些甚至得到实施。中国房地产市场乱象丛生源于不遵循市场规则,但越是如此,越有人希望用非市场的手段去调控,这些极端手法的特点就是短期性和功利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解决眼前问题,不着眼长远。 真正要解决问题不能靠极端方法,不能违背法律常识和市场经济常识,还是说回那句老话,把政府的给政府,把市场的给市场。政府该怎么做,此次两会已经给出明确的回答。前天,住建部负责人表示,今年政府将掏出5000亿建租赁房,保障房供应全年要达到1000万套。1000万套是什么概念?去年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才900万套,这意味着政府今年要把保障房供应超过商品房。同时,前天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主任沈春耀表示,基本住房保障立法已经列入五年规划。 全国人大立法保障基本住房,各级政府大力推进保障房建设,这才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美好愿景足以令民众重燃希望,但话语并不代表现实。市场层面的事情有着各种各样的争论,但政府的事情说来说去只有两点需再三提醒:落实与监督。此两点都有现实摆在那里。首先,去年政府就提出要建设580万保障房,但事实上580万套保障房并未完成,而且到底建成了多少至今也未有明确的数据。国土资源部部长直到这次两会才出面解释,声称去年有特殊情况,政府第一次编制保障房土地供应计划,各地政府都正处在边建设边完善过程之中,所以计划、资金、项目的原因造成滞后。去年如此,今年又如何保证一定没有“特殊情况”?而据媒体调查的情况,造成保障房建设滞后于目标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各地政府囤地、炒地的行为,在土地财政状况未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又如何保证各地方政府有充分的动力建设保障房?其次,今年不少代表委员呼吁取消经适房改为增加廉租房,就是因为不少经适房成了变相的福利房,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还是国企、央企,哪个部门都要想办法为本部门争取利益,而这种状况又如何去监督? 政府制定再好的目标仍需落实,需要有强制力量监督。中国房地产二级市场看上去混乱不堪,本质上就是因为政府掌控的一级市场处于缺乏监督的垄断状态,更不用说没有进入市场的国家掌控的廉租房、保障房了。但是,恰恰是越混乱,一些治理房市、降低房价的极端方法出现得越多,甚至出现了“征用空置房”这样的方法,由此可见,要全社会达成市场经济共识仍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