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菱重卡初尝创新成果
2011-03-11   作者:记者 郭煦/马鞍山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2011年3月2日上午,华菱公司隆重举行了出口印尼150台矿山自卸车的交接仪式,华菱公司董事长刘汉如还分别与华文国际董事长王民、印尼泛华总经理王伟雄在交车仪式上签订了三方合作意向书,与华文国际董事长王民签订了合作框架书,承诺将在印尼重卡市场及其他国际市场的开发上共同努力,进行深入紧密合作。(陈会松 摄)

    新年刚过,安徽星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迎来了建厂40周年、2010年产销过百亿元庆典活动。截至2010年12月,星马汽车的汽车销售额已达120亿元,同时,年产销10万台华菱重卡项目正式启动。
  据了解,安徽星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科技部重点支持的自主创新企业,国家科技部创新型试点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内最大的工程类专用汽车生产基地,安徽省政府“861”计划重点支持发展的十大制造业企业之一。
  2010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成立,给星马汽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安徽省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依托,着力打造承接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提出了构建“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空间格局的构想,围绕产业升级和培养新的增长点,瞄准长三角等沿海地区迫切需要转移的产业,对接区域内骨干企业,支持企业改组改造,加强技术研发,掌握核心技术,形成系统集成能力。
  以此为契机,2010年,星马汽车落实国家部委及省市关于加大推进汽车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推动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筹备“十二五”规划,计划投资50亿元实施年产10万台重卡及汽车零部件项目以及年产5万台重型专用车项目,届时可实现年销售收入500亿元,利税50亿元。

  自主创新创出发展之路

  重型汽车工业在我国起步较早,但发展一直缓慢。1956年,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下线,改写了中国不能造汽车的历史。然而,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国汽车工业引资合资成为主流,合资企业的利润虽然是以持股比例分配,但是零部件的利润确实由外方百分之百所有,核心技术也一直握在外方手中。
  目前,我国专用汽车发展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前十位重卡企业占据了96.7%的市场份额。一汽、东风及重汽可以称作第一梯队,销售规模超过10万辆。陕汽和福田是第二梯队,销售规模超过6万辆。而星马集团子公司华菱汽车可以看作第三梯队。华菱无疑是这一梯队的佼佼者。近5年来其增速最快,复合增速高出行业平均水平约30个百分点。2010年年销量已突破3.1万台。华菱重卡自2004年投产时就定位于中高档重卡市场,性价比较高,其价格一般要比同类型产品要高,盈利能力相对较强。
  重卡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在新的生存环境中华菱重卡不断改进策略,在细分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与其他重卡不同,华菱在引进日本三菱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消化、吸收和创新,针对中国道路的状况,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整车的动力配置采用国内最成熟的黄金传动系匹配,“潍柴发动机+法士特变速箱+华菱自主研发的前后桥”,在满足整车动力性需求的同时,兼顾经济性的需求。
  作为公司总经理,刘汉如清楚地意识到,他们不是为自己造车,也不是为了赚钱而造车,他们想为振兴民族汽车工业而出一份力。所以自主创新是他们的唯一出路。
  “科技为先,创新为魂”作为企业的口号,至今高高悬挂在厂区的墙上。此前,星马的新型散装车推向市场后,被众多企业效仿,为了应对这种局面,星马不断改变工艺结构,更新品种,先后自主开发可承载石灰石、粉煤灰等散装车,使竞争对手始终是星马的尾随者。
  星马散装车在市场上供不应求,销量直线上升,公司此时投入到新产品开发上,刘汉如意识到,散装车的热销,作为配套产品搅拌车市场前景看好,公司委托上海一家公司从上海购买一台搅拌车,拆解后进行测量研究,又派人到使用进口搅拌车的企业考察,进行对比研究,到2000年,只用了4年时间,搅拌车产销量就达到全国第一。事实上,搅拌车和散装车的最初研制都是仿造,而星马仿造过程中瞄准的是国际先进技术,进行创新,这是星马在研发新产品过程中长盛不衰的手法。
  开发搅拌车之后,星马又顺势开发混凝土泵车、自卸车等,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2002年,星马研制的泵车经国家经贸委审核,确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试产计划,另一品牌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重点技术创新项目,搅拌车的两个品种荣获国家工业科技进步奖。
  2004年,华菱重卡底盘正式下线,标志着星马创新之路进入新纪元。
  全方位同步引进日本三菱重卡技术,同时博采日本五十铃、欧美和国内品牌的重卡设计和制造理念,按照“高起点、专业化”标准建构生产平台,使华菱重卡又一次站在国内同类产品的技术制高点上。
  华菱重卡面世,标志着中国重型卡车生产工艺、技术、设备质量管理与国际同步,并领先国内近20年。
  在飞速发展的同时,星马意识到,创新的基石是人才战略。1994年之前,星马只有三名大学生,占企业职工总数的1%还不到,到现在为止,大专以上的人才占职工总数的50%以上。从2002年星马开始上马重卡生产线,在全国招聘专家型人才,此后不断有专家加盟,这些专家大部分来自一汽、东风、中国重汽等国内名牌企业。
  现在,星马每年都拿出数百万元奖励科技创新人才,并授予“新产品研发功臣”称号。
  2009年8月,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确定了第四批创新型试点企业,华菱汽车成为国家选定的81家创新型试点企业之一。
  2010年4月30日,华菱公司一项投资3亿元的项目——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举行奠基仪式,该中心将于2011年底建成,建设有产品研发大楼、实验中心大楼、新产品试车间等。

  40年由弱到强坎坷路

  作为星马集团的子公司,华菱在取得众多荣誉的背后,没有忘记企业发展的艰辛。认知华菱的成功,必须认知星马集团的历史。
  1970年,马鞍山市政府为响应大力发展“五小企业”的号召,决定把马鞍山自来水厂的机械维修车间剥离出来,成立马鞍山市建筑材料机械厂,即星马集团的前身,当时共有员工70余名,占地10多亩。1979年,工厂生产出第一台散装水泥车。
  从几幅旧照片可以看出星马集团当年起步的艰难,当年建厂党支部是在革委会办公旧址,工人们用芦席搭建的简易车间,工人们在自制的立车和机床上加工部件。环境之艰苦可以想象。
  1988年秋,马鞍山市建筑材料机械厂招来两名大学生,其中一位就是现在的总经理刘汉如,在车间锻炼半年后,刘汉如竞聘散装车装配车间主任职位,第二年,刘汉如的才华得到了全厂认可。担任主任不久,刘汉如搞起了分配制度改革,当时很多老同志对此很不屑,改革遭受阻力。在领导的支持下,他的思路不但执行下来,还在其他车间推广,工厂面貌因此发生改变,生产红红火火,产量不断上升。
  1994年,刘汉如接任厂长,担任厂长后第一个月,他就提出把马鞍山市建筑材料机械厂改名为马鞍山专用汽车厂,改名是很容易做到的事,但是制度改革则非常艰难。他开始在全厂实行分配制度改革,改革的要点是取消奖金,把固定工资的30%和绩效挂钩,进行浮动。
  刘汉如此举当时未能得到工厂老同志的支持,在他出差期间,厂区罢工,被迫停产,他闻讯后立即赶回桌子一拍,首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宁可停产三个月,也要推行改革。”话虽然是这样说,工作还是要做,他安排班子成员,分头开会,找老同志谈心,阐明改革的大势,分析改革的好处,改革才得以进行。
  1996年,刘汉如力主将工厂改为股份制公司,他意识到,通过改制可以使企业成为独立法人,摆脱方方面面的束缚,更主要的是可以提高职工的主人翁意识、风险意识,降低负债率,增加流动资金,加快发展进程。
  1997年7月,改制最终成功,改制后的马鞍山星马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取得独立法人资格,注册资金1000万元,占地40亩,职工200人,年销售收入7000万元(含税)。
  1999年12月,经安徽省政府批准,公司整体变更为“安徽星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370万元,职工350人,年销售收入1.7亿元。2000年,公司开发出第一台混凝土泵车。2003年4月1日,星马汽车股票发行上市,成为汽车行业的上市公司。
  2001年10月,2000台技改项目正式投产,投产后,市场异常火爆,当年销售量达到1600台,比2000年增加600台,2002年更是翻了一番。到2003年6月,5000台专用车生产线正式投产,标志着星马正式腾飞,华菱品牌也因此崛起。
  2003年11月,安徽星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投资10亿元建成年产10000台重卡生产线,与日本三菱合作签署为期10年的技术合作协议,研发生产华菱重卡。目前,星马集团拥有总资产80亿元,占地3000亩,员工5000人,工程技术人员1000人。公司设有省级技术中心和国家人事部批准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主打产品星马专用车和华菱重卡远销东欧、北非、中东、中亚、东南亚、南美等地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重型卡车、重型专用车生产研发基地。

  重组扩建黑马变骏马

  企业飞速发展的同时,刘汉如又开辟了第三条路——寻找并购和重组的对象。并购和重组需要资金,对于星马来说,无疑是增加负担。
  2002年10月,刘汉如利用在北京出差的机会,找到全国汽车生产企业目录,努力寻找具有重卡生产资格又适合并购重组的对象,和8家企业接触后,没有一家愿意接受星马的重组要求。
  当时的湖南重汽已经宣布破产,但是生产重卡的资质还保留。经过多次考察和谈判,2002年12月,双方签订了重组协议,星马出资2000万元,占67%的股份,双方组建“湖南星马汽车制造有限公司”,2006年8月正式投产,从此,弥补了星马在华南地区的市场需求。
  在不断完善自身品质的同时,星马不断扩张产能,提升实力跨区域发展,力求尽快实现黑马向骏马的角色转换。
  面对喜人形势,刘汉如并没有陶醉,他以战略的眼光展望星马。从2002年开始,星马实施三大战略,创立产能10000台的重卡底盘生产线,布局华北市场,创建华北生产基地。于是,刘汉如又把目光投向了天津。星马在天津滨海新区投资1.3亿元,成立天津星马,并于2008年1月正式投产。到2010年10月,天津星马产销4000多台配置华菱底盘的专用车,已经辐射华北和东北地区,产品销往俄罗斯等地。
  事实证明,天津星马优越的地理位置,已经为星马决战国际市场、打造国际品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马鞍山经济开发区星马生产基地新工厂现在已经落成,这是星马开发的5万台底盘项目基地。该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后,2008年12月正式动工,二期计划总投资5亿元,已经在2010年底开工,刘汉如告诉记者:“该项目开工为星马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提升公司整体实力打下了基础,标志着公司进入了规模化发展之路。”
  近年来,高速公路记重收费和严格的超载治理,规定了载重汽车的最大车货总重,同时油价攀升,重卡轻量化渐成重卡发展新趋势。业内专家指出,汽车重量每减少10%,其燃油将减少8%左右。在此背景下,车辆自重每降低一吨,车主将每年增加10万元的净收益。
  在这种新趋势下,华菱自主研发的轻量化重卡华菱之星应运而生,截至2010年11月,华菱之星已占华菱市场份额的30%,成为华菱攻略市场的主导车型之一。从2002年到2010年,星马销售收入从13.8亿元增长到120亿元,增长了8.7倍,利税由1.54亿元增长到10亿元,增长了6.5倍,固定资产由4.5亿增长到30亿元,增长了6.7倍,证明了星马集团正在实现跨越式发展,证实了华菱重卡由黑马向骏马角色转变的整个过程。

  依靠大服务体系打造核心竞争力

  多年来,随着华菱市场占有率不断增加,产品售后服务成了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环。在销售环节,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华菱便结合自身重点销售区域,根据当地市场实际需求,着重进行区域产品开发,设计该区域适销对路的产品,并对经销商进行产品公告等知识的指导,鼓励经销商自己做服务,与经销商共同快速解决售后服务问题,取得了显著效果。在保证产、供、研、销一体化运行的同时,华菱重点拓展了网点布局的建设,让消费者购车后再无后顾之忧,能够及时享受到快速、周到的服务。
  面对消费者差异化的需求,华菱对自身的生产线也在逐步完善和扩充,产品分为公路用车和工程用车两大系列,覆盖牵引、载货、自卸、搅拌及专用等众多车型,满足不同动力和运输需要。
  在售后服务环节,星马意识到,卖产品实际就是卖服务,服务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星马40年来一直坚持和发扬亲情服务理念,随着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单纯依靠亲情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如何给客户提供更完善的服务,成为星马决策层必须思考的问题。
  2008年一次年会上,刘汉如正式推出大服务体系,让所有经销商耳目一新。这是一个创新的理念,一个把软实力和硬实力完美结合的理念。搭建金融服务平台是大服务体系的核心成分,首先是开展售前的保兑仓服务,在厂家向银行承诺回购的条件下,经销商向银行缴纳30%的承兑保证金,把产品提货单质押在银行,就可向厂方提货,在销售中分期付款,然后银行按货款100%向厂方出具承兑支票。
  这是三赢的合作方式,银行无需发放贷款现金,降低了资本运行成本,经销商无需全额付款提货,缓解了资金不足的压力,厂方则可以增加销售量,同时增加了利润。
  同时,星马鼓励经销商开展售后服务。以往,销售商意识里只管卖车,售后服务由公司技术人员负责,现在,星马经销商很多已经经营4S店,服务和配套功能已经具备,经销商参与了服务,同时也增加了利润。在售后服务方面,华菱给予经销商很多支持政策。
  进入2010年,为了使大服务体系更有效地运行,华菱进一步优化服务网络,提升服务站的服务能力。并对全国现有的400多家服务站进行整顿,根据考核和市场反馈,将200家服务站定为一级服务站,一级服务站主要承担华菱重卡在保修期内的维修、保养、培训等任务。其余200余家服务站定为二级服务站,主要负责质保期后的售后服务工作。
  大服务体系的推行,让华菱的市场占有率有了新的飞跃,年销量由2008年的1.2万台上升到2010年的3万余台。记者采访的多位经销商称:“客户花几十万购买了一辆车,一是看质量,二是看服务。华菱的售后服务征服了我们。”
  质量和售后是企业的生命,针对“十二五”期间的计划和未来发展,星马集团总经理刘汉如说,“路还是要一步一步地走,明年上半年重卡市场竞争将异常激烈,谁能最后胜出,要靠产品质量说话,产品质量可靠是我们业绩增长的原动力。”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华菱重卡去年销量增长超六成 2011-02-18
· 华菱衡钢投资上亿率先回收高炉煤气 2011-02-09
· 华菱衡钢签下电力"四大管道"第一单打破依赖进口格局 2011-01-24
· 华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2010-12-09
· 华菱:在世界最高商用车舞台展实力 2010-12-09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皮海洲:支持李荣融炒炒股·[思想]叶建平:促进消费的前提是改善民生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