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稀土产业罗生门:窝里斗还在继续
2011-03-04   作者:王珺之/编著  来源:经济参考网
 

    2009年12月底,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力的逐渐消退,国际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国际稀土市场也出现繁荣景象。于是,各地一些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已经停产近一年的稀土小厂又开始复产。一时之间,中国稀土产业乱象再次显现,多方利益开始或明或暗的激烈博弈,恍如一出难辨真伪的“罗生门”。
    一、中国对稀土是否拥有话语权
    没有稀土,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工业生产。从计算机到新能源汽车,从卫星导航到照明,以及尖端工业领域包括国防工业领域,到处都能看到稀土的身影。中国稀土资源探明储量占全球的36.52%,是世界第一大稀土资源国。中国稀土的生产量、出口量和消费量都居世界第一,没有理由不掌握生产和销售的话语权。既然掌握了产、销话语权,就应该掌握价格话语权,但市场传来的价格信号似乎跟话语权无关。据统计,1990—2005年,中国稀土出口量增长了近10倍,但价格却下降了50%。即使国家启动了稀土产品出口配额制度,中国稀土低价出口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在全球高科技电子、激光、通信、超导等原材料需求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情况下,中国稀土出口价格不升反跌,业内人士感慨:“稀土是金,却卖了个萝卜价。”
    但稀土界部分重量级人物却并不认同中国在国际稀土市场上没有话语权的观点,他们认为,即便稀土价格比萝卜价格还便宜,也不能说稀土的价格话语权旁落。因为一种商品价格的高低固然同话语权有一定关系,但价格的决定因素始终是供求关系,就中国目前的稀土销售方式而言,是供给多方对需求多方,这种方式使稀土市场形成了买方市场,买方在交易中占据了优势,造成卖家竞相压价,所以才出现了“萝卜价”。
    2010年7月8日,商务部下达2010年第二批稀土一般贸易出口配额,总量为7976吨,较第一批稀土一般贸易出口配额减少8329吨;较2009年第二批稀土一般贸易出口配额减少8291吨。至此,2010年商务部下达的稀土产品出口配额总量为30258吨,较2009年全年总量下降了39.52%,而2010年全球稀土需求量约在15万吨。也就是说,全球稀土出口第一大国仅只提供了全球需求量的五分之一,缺口高达五分之四,供求关系已经逆转。但截至2010年8月,国内氧化钕吨价仅为22.3万元/吨,较没实行出口限制时的25万元/吨的历史高位还有一定距离。
    二、中国稀土产业是否位居世界前列
    目前,稀土应用强国主要包括日本、美国、法国、德国、韩国等,稀土应用方面的专利大多掌握在这几个国家手中。虽然中国在稀土分离技术上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在稀土应用方面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稀土对新兴产业最重要的作用就体现在应用方面。从这个角度说,中国稀土产业还处于国际稀土产业链的最低端。
    不过,专家认为,中国稀土产业并未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相反,中国稀土产业位居世界前列。只不过是因为中国稀土没有卖出好价钱,再加上稀土研发、加工和产业链没有得到广泛传播,所以中国稀土产业才在表面上给人留下了大而不强的印象。比如四川新力光源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该公司通过对稀土发光材料的研发和运用,先后中标了深圳地铁、天津地铁、广州地铁和成都地铁的站内照明工程,企业的LED照明也在市场得到极大程度的运用。这家公司完全可以证明中国的稀土产业又大又强,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一家国外企业。
    然而,事实上,中国的节能灯产业还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中国三基色荧光灯的使用寿命大多稳定在一万小时左右,而西方发达国家生产的节能灯,使用寿命已稳定在五万小时左右。中国稀土产业的所谓又大又强,不过是自己躲在屋子里的自娱自乐而已,中国大多数稀土应用企业想走向国际市场,还需要购买国外专利才可以过关。
    中国的稀土工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稀土分离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分离纯度可达99.9999%,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大量提供各种级别、不同品种稀土产品的国家。但高纯的单一稀土化合物在整个稀土产业链中只不过是初级原材料,中国在这方面的技术再先进,也不过是为国外提供更好、更纯的原材料。
    2009年中国在新材料领域的稀土应用量达到了3.8万吨,占中国全部稀土应用量的54.6%,但是,这个应用量的大部分都是由合资企业来完成的,本土企业的应用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三、北方稀土是否借机打压南方稀土
    2009年8月13日,工信部副部长苗圩在包头表示,《稀土工业发展专项规划(2009—2015年)》和《稀土工业产业发展政策》已基本完成,正在征求国务院有关部委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表示,为保障资源,杜绝贱卖,整合行业,提高话语权,要实行严格的进出口管理和收储。
    对于收储政策,业界意见也很不统一。征求意见稿指出:包头白云鄂博资源开采要加强综合利用,解决好尾矿中稀土等资源的保护和放射性污染防护问题,限制东矿和主矿资源开采量,搞好稀土资源储备。但意见稿未对资源更加稀缺的南方离子型重稀土提出收储意见。这引起专家的质疑,与其冶炼分离后再储备,为什么不干脆减少开采呢?    然而,部分业内人士却存在不同看法。征求意见稿要求做好我国储量丰富的轻稀土的资源储备,却没有对资源稀缺的南方离子型重稀土提出任何收储方案,这确实很耐人寻味。对此,南方稀土界认为这实际上是北方稀土对南方稀土的打压。
    道理很简单,南方离子型稀土的主要产品铽、镝一旦被禁止出口,南方冶炼分离产能将有2/3被迫停工,而作为副产品的镨、钕产量也会大幅下降,这无疑给主产镨、钕的北方轻稀土产能留下了可观的市场空间。到时候,镨、钕供应减少,出口又不受限制,价格肯定上涨,北方稀土将从中获得巨大利益。
    此外,政策中对北方稀土的倾斜在生产环节也有体现,政策要求,使用包头混合型稀土矿的冶炼分离年生产规模应大于8000吨,使用四川氟碳铈矿的冶炼分离年生产规模应大于5000吨,使用南方离子型稀土矿的冶炼分离年生产规模应大于3000吨。而事实上,我国南方离子型稀土矿的分离产能普遍在1000~2000吨,规模在3000吨的门槛将把绝大多数的产能拦在门外,而受益的,同样是北方稀土。
    四、中国稀土是否应该限制出口
    中国稀土最大的出口国是日本、韩国、美国,前两者与中国存在核心利益纠纷,后者则在台湾问题上对中国构成最大威胁,而且是支持前两者与中国争斗的后台老板。2010年,三国与中国的对抗已在黄海、东海上演。然而,对抗发生时,很少有人能想到,那些威胁中国的战机、舰艇、导弹、雷达等的关键部位上,都使用着从中国进口的稀土,如果没有中国的稀土,这些先进武器将完全瘫痪。
    近些年来,党和政府一直在想办法限制中国稀土的外流,提高中国稀土产业的发展水平,然而,到2010年为止,中国的稀土开发依旧停留在很低的水平。有专家建议,既然如此,还不如干脆立刻禁止稀土出口,只维持国内生产以及研发所需的产出规模,或者干脆从国际市场购买稀土。禁止稀土出口一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不可再生的稀土资源,二可以淘汰生产效率不高、资源开发浪费严重的小企业,三可以为中国的稀土科技争取技术开发、升级的时间。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反对限制出口的声音也很大。第一,要使中国的稀土产业短时间内追上国际先进水平,仅仅依靠消极保护是根本做不到的,反而有可能使中国稀土产业更加落后。第二,中国稀土能在国际上取得今天的地位是多年努力拼搏的结果,是非常不容易的,应该好好珍惜。
    如果把限制稀土出口仅作为一种外交手段,那将是一种很冒险的行为。想想俄罗斯把天然气用作外交工具的前车之鉴,就会一切都明白。乌克兰遭遇的天然气中断,让欧盟各国注意到了他们对莫斯科的依赖,于是开始想办法分散供应,液化天然气占消费量的比重从2004年不到8%上升到了2009年的14%,而俄罗斯的市场份额则从28%下降到不足1/4。欧佩克以石油为武器,同样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1973年欧佩克首次对西方禁运以来,他们的市场份额就再也没有回到那一年达到的51.2%。
    中国当下也面临着类似的风险,得知中国将减少对日稀土出口,印度总理辛格访日时明确表示,作为世界第五大稀土生产国,印度一直希望与日本合作,“中国减少对日稀土出口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激励”,印度将利用“大好机会”,促进与日本在稀土贸易及其他方面的合作。同时,美国也已经开始着手筹备国内矿山的复采,他们这样做,更多考虑的是赢利与否的商业前景,而不是其他。
    此外,因为担心中国稀土资源二三十年就会挖光而限制出口也是多余的,这完全是杞人忧天。现在为什么要用稀土?有用固然是理由,但最主要的理由还是因为稀土便宜,开发替代品暂时还无利可图。如果以后用光了或是少了、贵了,开发替代品就有大利可图了,就自会有人去大力开发,就像现在已经没有人担心如果煤油用光了,用什么点亮煤油灯一样。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台湾上班族去年人均读书10.6本 2011-02-16
· “农民读书月”活动在全国陆续展开 2011-01-28
· 郑州首家“读书银行”开张 2011-01-28
· 2011年上半年推荐阅读书目确定 2011-01-24
· 《设计师不读书》 2010-11-09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十二五”开好局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思想]通胀是资产价格泡沫的杀手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