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问政勿忘深入一线基层
2011-03-03   作者:王艳明  来源:京华时报
 
【字号
  网络问政虽然是代表委员履职和参政议政的好帮手,但不能就此产生网络依赖症,甚至将网络当做偷懒的手段。一定程度上,民众或许更愿意与代表委员面对面地拉家常。更大程度上,代表委员必须深入到民间,了解真实、鲜活的民生。
  全国两会在即,网络平台愈发热闹,不只是网友们在表达着自己的期冀与热望,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网络问政,更进一步引燃了“公民粉丝”的围观热情。从诸多法律草案上网公开征集意见,到政府部门通过网络汇集民众之于“十二五”规划的意见建议,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互动表明,网络是信息化时代政府部门、政府官员与活跃民意沟通交流的好平台。
  作为代表民意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过博客、微博等网络平台问政于民,益处显而易见。正如韩红委员的切身体验:网络问政可以吸纳网民智慧提高提案质量。议案和提案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参政议政的质量,请网民们提出意见建议,既可以集纳民智、启迪思维,又能最大程度地保证议案提案更具科学性和民意内涵。此外,网络问政还拉近了代表委员与民众的距离,增进理解和信任,为公众参政议政和表达民意打开了一条便捷通道。
  应该说,信息化时代,网络问政是一个必需利用好的参政议政平台。既然如此,我们希望这个平台能够常态化而不是季节性地花开花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履职不仅仅在两会期间,还要延伸到两会闭会期间。一方面是落实代表、委员监督权的需要;另一方面,功夫在诗外,一份高质量的议案提案,需要认真地调查研究。这都需要常与民众互动,倾听民众呼声,吸纳民众智慧。
  所以,每年兴起于两会期间的代表委员网络问政,也需要延展到两会闭会期间。既往的遗憾是,一些代表委员在两会前之于网络问政兴致勃勃,两会闭会后博客、微博沉寂无语。如此境况会让诸多“公民粉丝”感伤,乃至于对一些代表委员的季节性网络问政渐失兴趣。所以,要让方兴未艾的网络问政永葆活力,就需要其常态地贴近网民、贴近民意。
  当然,作为政治生活中必需的网络问政,绝不应成为唯一的听取民意渠道。资料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网民总数达到4.5亿人。这是个庞大的群体,但衡诸13亿多国民,依然仅是一部分,还有太多的民众不能通过网络表达民意。而且,尚未加入网民行列的民众,多集中在社会底层,他们更需要利益代言与意见表达。正如叶青代表的意见:代表委员不能因为有了网络,而放弃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了解广大群众心声的优良传统,要“触网”更应深入基层一线。事实上,一线基层,才有更直观和原汁原味的民声民愿。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网络问政虽然是代表委员履职和参政议政的好帮手,但不能就此产生网络依赖症,甚至将网络当做偷懒的手段。一定程度上,民众或许更愿意与代表委员面对面地拉家常。更大程度上,代表委员必须深入到民间,了解真实、鲜活的民生。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赵启正回应“网络水军”问题 2011-03-02
· 罗马尼亚"黑客镇"成网络犯罪之都 2011-03-02
· “网”络时尚 2011-02-25
· 网络垄断正悄然诞生 2011-02-23
· 商务部、农行、中移动携手推进农村流通网络 2011-02-21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十二五”开好局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思想]通胀是资产价格泡沫的杀手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