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美国第二银行之死
2011-02-24   作者:  来源:经济参考网
 

    第二银行恰好于1836年关门大吉,失去了第二银行,市场上的货币一下子好像消失了。
    通货紧缩如期而至。
    美国人很快学乖了,1816年,麦迪逊任期尚未坐满,国会就要求总统重建美利坚合众国银行,即“Second 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美国第二银行。
    美国第二银行的兴衰同样与华尔街息息相关。
    第二银行建立的时候,恰逢美国“运河热”。1820年,伊利运河通航,运河的总花费是700万美元。要知道,50年后美国购买阿拉斯加州才花了720万美元,即使这720万美元还被广大美国人民骂了几十年。
    当时,美国建国不足一个甲子,60年,自由竞争中根本就不可能形成超级财团。如此巨大的运河投资不太可能靠个人,只有对公众募股。
    伊利运河通航后,西部农产品可以直接通过运河运到东部,以前只能绕道密西西比河。运河的通航使得运输成本下降了约4倍,时间则缩短了3倍,当年,约有万艘船航行在伊利运河之上。
    巨大的成功激励了后来者,各种各样的运河公司应运而生。这就是所谓的“运河热”。
    运河热,确实很热;热的,不是运河。
    运河修建过程中不确定性实在太大,经常会碰到许多难以解决的地质问题,投资根本就是一个无底洞。更多的人只是以修运河的名义筹资,至于是否去开凿运河,大概只有上帝才知道。
    所谓运河公司,很多压根就是骗子。运河有没有无所谓,有概念就行,纽约证券市场由此再次兴盛。
    第二银行最擅长的业务,跟第一银行一模一样:除了威胁州立银行,就是贷款给股票炒家,甚至直接参与股票炒作。由此,纽约证券市场迎来了第二波牛市,各种运河公司的股票被吹成玄色玫瑰,在货币扩张的支撑下证券市场迅速发展。
    1832年,尽管汉密尔顿已经在决斗中被敌人枪杀,但他的继承者已在政坛形成势力,被称为联邦主义者;
    杰斐逊早就在银行讨债声中与世长辞,而且当政总统安德鲁·杰克逊与杰斐逊素来不睦;
    ……
    鉴于以上原因,第二银行行长比德尔信心十足,在特许到期前4年提前向国会申请延长美元特许权期限。
    比德尔一定没研究过杰克逊的个人历史。
    杰克逊确实与杰斐逊素来不睦,但却与杰斐逊有一段相似的历史:因为个人早年为人担保,也被银行追债,一追就是十多年。
    可以说,杰克逊对银行的痛恨不在杰斐逊之下。
    总统断然否决了国会提议,理由:第二银行将国家财力集中于一个机构,将贷款集中于东部工商业,涉嫌违宪。
    结果一:联邦资金立刻撤出第二银行,总统对市场发出了明确信号,第二银行命不久矣。
    结果二:个人信誉欠佳的总统创造了美国历史上信誉最好的财政部,居然搞得美国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这位总统如何痛恨银行)。
    幸亏后来无人继续这个政策,否则个人信誉欠佳的总统极有可能让我们见不到今天关系美国命运的很多名词:全球最大的债务国、货币失衡、美元霸权……
    有了第一、第二银行交替的例证,比德尔并未被杰克逊吓到。只要收缩货币,市场就会下滑,联邦只能迁就第二银行。于是,第二银行立刻收缩货币信贷,希望借此减缩银行信用,制造金融市场紧张气氛,继续第一银行起死回生的奇迹。
    得到明确信号的州立银行并不配合,何况第二银行始终就是它们的眼中钉。没有第二银行搞清洗,他们可以放心地扩大信贷,市场并没有像第二银行预期的那样出现紧缩。
    反击也没有吓倒国会,4年后,特许命令到期,联邦政府坚决关闭了第二银行。1836年3月,美国第二银行关门大吉。此后几十年,美国都没有成立中央银行。
    这么干,肯定是不对的。
    在某种程度上,第二银行制度设计存在合理性,虽然第二银行也定期搞清洗,但正是这种威慑力使州立银行在放贷时有所顾忌,信贷不会无节制地扩张。杰克逊向市场发出信号,第二银行快完蛋了,威胁也就不存在了。
    银行过度扩张,实体经济已经不能支撑如此数量庞大的银行券,可是货币总要寻找归宿。第二个结果的消极效应也显露无遗:杰克逊把国债市场也给取消了,货币失去了最重要的对冲手段。
    货币自己找到的归宿,是证券市场:除了运河公司,1836年纽约证券市场还在交易38家银行股票、32家保险公司股票……
    杰克逊的处理方法,简单而粗暴。
    为收缩银行货币,1836年他规定所有土地交易必须使用金币或者银币;当年7月11日签署《铸币流通令》,强制推行金银币作为货币。
    自此,银行券不好使了。
    提醒一下,第二银行恰好于1836年关门大吉,失去了第二银行,市场上的货币一下子好像消失了。
    通货紧缩如期而至。
    1836年11月棉花价格是15美元/千克,到1842年就剩下6美分了。更可怕的是,货币收缩一旦发生就会产生惯性,到1837年3月利率上升到2%~3%/月。
    高额利率对证券市场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1837年3月,纽约市场开始迅速下跌;5月,美国各州立银行再次停止兑付铸币。
    美国经历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萧条,情形直追1929年经济危机。
    杰克逊逝世于1845年,他传世的墓志铭只有一句话:“I killed the bank!”(我杀死了银行!)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借鉴美国经验完善发行审核机制·[思想]胡舒立:日本强震与“经济海啸”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