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由曾经的“煤老板”武矿生成立的孝行文化传播公司里,学员们正在学习皮影戏表演技巧。记者 燕雁
摄 |
随着山西资源整合、重组兼并的不断推进,大量资本陆续退出煤炭行业,或转产农业,涉足高科技,或发展旅游,跻身服务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开启了“后整合时代”转型发展的新篇章。
“黑色资本”到底退出多少?恐怕没有人能给出特别具体的数字。但据山西省银监局去年的一次调查显示,2009年山西煤矿兼并重组中退出的资金约有1400亿元左右。而一些社会组织及机构则认为不止此数。这些分散在各地的民间资本将投向何处,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此间有一个形象的说法,以前是煤老板“竞相买房产豪车”,现在则“抱团找转产项目”。政府部门因势利导,将煤老板的资金优势和再创业热情导入当地产业优化升级的步调中,目前开始收到双赢效果。
目前,不少依靠煤焦起家的民营企业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努力转变发展方式,大量投向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非资源型产业,涌现出一大批转型发展的典型。全省仅转产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旅游业的民营企业就达760家。
去年“农博会”期间,山西曾吸引“煤老板”投资农业,也曾为其搭建食品、旅游、文化投资平台。今年年初,山西省内3家涉煤企业与一些科研院及地方政府达成合作意向,转产现代农业,再生油脂等非煤产业。
山西晋城是全国早期古建最集中的地区,旅游资源显著。依托这一优势,当地仅煤炭企业转产投入旅游开发的资金就达到22亿元。
在山西另一个煤焦产业主产区吕梁市,拥有400亿元闲散资金的众多煤老板,也在寻找新的投资领域。从今年开始,当地依托我国最大的清香型白酒产地汾酒集团的传统优势,准备用3年时间新建5万平方公里的酒业集中发展区。在一期投入的50亿元资金中,有一半来自邻近的柳林、中阳等县的煤炭闲散资金。由“黑煤”到“白酒”的这一转身,可谓资本转型的一个“大动作”。
2009年12月,山西联盛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与柳林县留誉镇农民合作成立了山西联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规划用五年的时间投资100亿元建设山西联盛生态农业文化园区,园区包括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旅游产业以及以物流业为主的服务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是昔日“煤老板”们竞相关注的热点。长治市LED光电子产业园区副总经理李建明,曾长期投资煤炭行业。煤矿企业重组兼并改革之后,他一直在寻找一个新的投资领域。2009年长治市启动发展光电子产业规划,让他找到了投资方向。
“这个产业是否可行,市场潜力如何,政府前期做了大量调研,为企业节省了大量资金和时间。政府鼓励我们转型到高科技产业,我正好借这个东风换一条新路。”
而教育文化事业成为煤炭资金流入的又一重要领域。记者从山西省教育厅财务处了解到,仅2009年,教育系统就收到来自27个煤炭企业和一些个人的捐资助学贷款共计7375万元。
与此同时,一些热心农村教育事业的煤炭企业家也纷纷投资兴建学校。吕梁大土河焦化公司董事长贾廷亮出资创办的吕梁高级中学坐落在吕梁市凤山上,今年6月第一批学生刚刚毕业,其中500人达到本科录取线。“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的问题,只能靠文化,靠教育。除了高中,我还建了一所初中,以后还要建小学,幼儿园。”贾廷亮告诉记者。
仅在柳林县,联盛集团、汇丰兴业集团、鑫飞集团三家民营煤炭企业就投入16亿元,建设柳林新高中、新职中、联盛教育园区,打造山西一流校园。企业家赵秀莲投资1.1亿元、占地27亩的朔州开发区第一幼儿园明年就可开园。
经历了阵痛与迷茫,确定了方向与选择。“后整合时代”的山西“煤老板”们,已经开始了新的发展征程,这个过程可能会有波折,可能碰到风浪,但目标一旦确定,转型跨越的“巨舰”将一路朝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