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01-28 作者:童世骏 来源:解放日报
|
|
|
 |
作者:张维为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张维为教授在国外包括海外已经发表了不少观点,对使世界更恰当、更准确地认识中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在,他又出版了《中国震撼》一书,主要面向中国读者,不仅面向中国普通公众,而且面向中国知识界。
对于中国发展的自信心和自省力的关系,我认为,中国发展时至今日,我们已没有理由缺乏信心;中国发展来日方长,我们也没有理由放弃自省。我们讨论的目的应该是通过这种讨论既提高自信心,也加强自省力。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缺乏自信和缺乏自省这两个倾向都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在目前关于中国发展的讨论中,只有张维为的书不行,没有张维为的书也不行。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在偏重自信的中国发展论当中,《中国震撼》偏重自信但并非没有自省。本书有几个值得称道的特点,即针对批评(腐败、污染、贫富差别、房价高企等)来说理而不是泛泛而谈,对中国存在着的问题并没有回避,在批评西方和模仿西方的国家的时候总体上没有说过头,把作者的亲身经历和大量的数据材料结合了起来。
中国发展经验的核心,是中国发展之“道”,而非中国发展之“术”。外向型经济、城乡二元结构之类,恐怕还是只在“术”的层面,而不是“道”的层面。从“道”的层面,即从观念和文化的层面总结中国发展经验,这是本书的一大特点。作者所说的八大中国理念,如实事求是、民生为大、整体思维等等,都是观念上的。我自己曾经概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即现实的理想主义、辩证的理性主义、尚智的民本主义、重情的团体主义、好学的世界主义,也是想从中国发展之道来思考问题。这些理念都很好,我们固然不能因为理念很好而无视问题很多,但正如张维为所强调的,我们也不能因为现实当中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而否定这些理念。
总结中国发展之道往往追溯到中华民族传统,而中国发展之道的成功可以说是民族复兴的最重要表现。相对来说,在中国发展的三个主题“民族复兴”、“现代化”和“社会主义革命”中,本书着重强调了民族复兴的方面。作者概括的中国经验的八个特点,即实践理性、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对外开放等,这些特点的基础是中华文明。但中国的发展并非单纯如作者所说的“文明型国家”的复兴。印度也是文明型国家,张维为教授概括的中国文明型国家的八个特征,即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政治、独特的社会、独特的经济,这几条估计印度人也愿意用来描述自己。要完整地把握中国发展之道,除了把上述理念从抽象概括深入到具体内容中去之外,还要把中国发展的另外两个主题即现代化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主题结合起来。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本书强调的是中国在解决“发展不足”问题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而非在解决“发展不当”问题(比如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但中国发展经验的意义不仅要从解决发展不足问题的角度来理解,也要从解决发展不当问题的角度来理解。吴邦国同志去年在《求是》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文章,着重讲了我们在解决“发展不足”问题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所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涉及了发展的重点从解决“发展不足”的问题向解决“发展不当”的问题的转变。“发展不足”的问题现在仍然存在,但不像30年前那么尖锐,而发展不当的问题渐渐引起重视。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不仅是因为在发展不足的问题还相当突出的时候,发展不当的问题往往不那么突出,而且是因为在发展不足的问题还相当突出的时候,发展不当问题的解决条件还不那么具备,因此还不到明确提出来的时候。前文提到,我们不能因为现实层面的问题多而否定理论层面的理念好,也不能因为理论层面的理念好而回避现实层面的问题多。同样,我们也既要避免因为过去的发展成绩而否认未来调整的必要性,也要避免因为肯定未来调整的必要性而否定过去的发展成绩。中国发展的阶段性,以及随这种阶段性而来的对大量具体做法进行调整的必要性,是我们在总结中国发展经验、讨论中国发展未来的时候必须高度重视的。
|
|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