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个低碳试点省会城市的绿色梦想
2011-01-26   作者:记者 余孝忠 陈春园/南昌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2010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低碳经济合作项目动员大会上,南昌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被列为国家低碳经济试点的省会城市。
  经过近10年探索和发展,南昌市通过产业改造和结构调整并重,清洁生产和低碳生活并重,制度完善和考核差异并重,既实现了发展,又降低了排放。
  生态立市,绿色发展。这已成为南昌发展的主导指导思想,以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重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使生态资源成为城市的最大资源,环境品牌成为城市的第一品牌。
  站在新的起点上,南昌在“转”字上破题,在“变”字中找旋律,用绿色诠释着“新”的内涵,正在走一条绿色崛起的和谐发展之路。

  产业改造和结构调整并重

  据初步统计,南昌市工业能耗约占全市总能耗的83%左右。南昌市传统产业以冶金和重化工业为主,南钢、江氨等老牌企业既是南昌的纳税大户,又是能耗和排污大户,而且不少企业分布在市区附近,多年来市民饱受污染之苦。
  城市要低碳,产业要先行,这是南昌打造低碳城市的前提。为此,南昌市按照“产业存量朝低碳改造,产业增量朝低碳发展”的思路,克服财力不足、搬迁难度大等困难,坚决实施了工业企业“退城进园”战略。
  从2002年开始,政府部门先后投资20多亿元,分期分批对市区存在严重污染源的企业实施“退城进园”。在实施这一战略转移过程中,为杜绝企业将污染同步转移,严格要求企业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改进生产工艺、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等措施,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企业坚决实行关、停、并、转。
  通过连续七年整治,南昌市区40多家大中型企业均迁入工业园区,90多家各类违法排污企业被关停取缔,10多家重点工业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南钢、江氨、晨鸣纸业等企业一大批污染减排工程投入运行。
  工业企业的搬迁换来的是清新的空气、蔚蓝的天空。2009年,南昌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8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3.99%,连续4年在中部省会城市中名列第一。
  一个城市既要低碳,又要发展,传统产业可利用空间越来越小。南昌市“敢为人先”调整经济结构,把发展的目光盯向了方兴未艾的低碳产业,实现了产业结构快速转型。
  近年来,南昌市光伏产业发展迅猛。2009年11月16日,全球首条双线双结大面积硅基高效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在南昌高新区宣布竣工试产,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美元。目前,总投资680亿元的南昌光伏产业园各项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这一产业园将被打造成太阳能硅片、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导电玻璃和太阳能电池延伸产业四大基地。
  光伏产业只是南昌市低碳产业“三驾马车”之一,其他“两驾马车”分别是LED产业和服务外包产业,到2011年,三大产业的年销售收入都将达到1000亿元。加上新能源环保电动汽车、绿色家电、环保设备、新型建材、民用航空和生态农业六大产业群,南昌市低碳产业未来几年将成为全市最重要的支柱产业。
  2000年,南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不到90亿元;2001年开始,南昌工业舞动改革长袖,发展步伐加快,在2004年和2007年实现两个“三年翻番”之后,2010年又迎来第三个“三年翻番”的实现。十年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南昌工业走过从量的扩张到质的飞跃的光辉历程,南昌工业,从低落到高昂,挺起了南昌经济崛起的脊梁。

  清洁生产和低碳生活并重

  “南昌要推进城市化的重点是做强、做大、做优、做美城市,真正建成一个人民群众向往的城市,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充分体现的城市,经得起历史50年、100年检验的城市”,这是南昌决策者的豪气,更是对一座城市负责的宣言。
  由于历史原因,南昌老城区规划不尽合理,1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居住了60多万人,平均人口密度达每方公里4.43万人,人口密度过高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城市交通拥堵,车辆尾气排放量大。
  为此,近年来,南昌市按照“一江两岸、南北两城、双核拥江”的大都市发展格局,拉开城市发展框架,科学构筑“组团式、网络状发展”的现代化大都市发展新格局。目前,城区面积已由2000年的85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240平方公里。
  为了给老百姓提供更加舒适、整洁的居住环境,从2003年开始,南昌投入6亿元巨资,连续实施了四轮“百路大会战”,对全市490条小街小巷进行了综合改造,总长度为209公里。工程的实施,让市民家门口的路越来越好走,不少老城区街巷陈旧、功能落后、排水不畅、路灯不亮等问题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得到了广大市民的交口称赞。
  据了解,为了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环境质量,近十年来,南昌累计投资近70亿元,围绕山脉、水脉、人脉、文脉做文章,实施了广场、绿地、美化、亮化、湖泊整治、污水处理、环境监测、废弃物治理等工程。南昌从市民的迫切需求出发,下大力气对城市路网、管网、电话和城市给水、排水和污水处理系统进行了改造。从休闲公园,到市民文化广场;从“八湖两河”整治,到园林城市打造……一个个大手笔的工程,让人们一次次倍感振奋。
  2009年7月29日,南昌市地铁1号线工程正式动工兴建,线路穿越市区人口最密集地区,将有效分流城区人口。南昌地铁远景规划建设5条线路,设计有4条通过赣江的隧道,动态投资将突破1000亿元。随着地铁的建成和城市框架的拉开,南昌城市绿色交通出行体系的框架已清晰呈现。
  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低碳生活的理念已开始渗入到南昌市民生活的各个角落。2009年8月7日,南昌市首批25个自行车租赁管理站及1000辆自行车在红谷滩新区正式投入使用,市民可以免费租用自行车上下班。免费自行车租赁实行站点管理,有专人进行值守,并开展如废旧电池、废旧报纸回收等服务。
  南昌市发改委副调研员柳华说,南昌免费自行车租赁行动今后将向全市推广,市民最大租车距离将缩短到300米,南昌城市低碳化生活模式已从市民日常出行开始起步。 
  南昌市曾算过一笔“节能账”:按照每辆自行车日均被租用6人次计算,在一个城市投放1万辆自行车,一年就有大约1800万人次的使用量,相当于节约5000吨汽油。
  不仅如此,作为全国“十城千辆”和“十城万盏”的试点城市,南昌还不断推进新能源公交车的使用和“绿色照明”工程。2009年7月11日,6辆新能源公交车在南昌正式上路,拉开了南昌公交车使用新能源的序幕。与普通公交车相比,新能源公交车能省油30%左右。
  在推动城市低碳化的过程中,南昌还在城市亮化中加入了绿色照明的新元素。继2009年10月南昌首条LED路灯示范路紫阳大道亮灯后,赣江中大道和阳明路紧随其后,既节能又环保的LED路灯成为城市主干道上又一新亮点。到2016年,南昌将在城市道路、隧道、车站、体育场馆及广场等公共场所推广应用10万盏LED节能灯。

  制度完善和考核差异并重

  城市要低碳,制度是保障。南昌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始终紧守“环保”底线不放松,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制度推进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
  例如,南昌市制定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和协调推进工作机制,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审批各类建设项目的前提条件之一;清洁生产审计机制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在冶金、制药、建材、化工、电力等传统产业领域强制推行。近三年来,南昌还制订了全国第一部加强工业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地方法规——《南昌市工业园区环境保护条例》;针对“城在湖中,湖在城中”的现状,制订了全国第一部城市湖泊保护地方性法规——《南昌市城市湖泊保护条例》。
  面对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大潮,南昌市在项目引进方面设置了“三条红线”:即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项目不引进,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不引进,严重影响安全与群众健康的项目不引进。这“三条红线”,不仅没有影响外来项目落户南昌的积极性,良好的生态环境反而成为吸引国内外客商的第一品牌。据了解,仅仅出于环保方面的考虑,近年来南昌市平均每月就“拒签”十多个招商项目。
  在南昌市高新区,由于限制了资源能耗大、污染程度高、环境行为差的企业进入园区,现在高新区内虽然容纳了1200多家企业,但园内没有一个烟囱、一台锅炉。
  更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南昌市在全省率先执行了绿色考核体系,根据所属县区的不同特点实施差异化考核。例如,湾里区森林覆盖率达72.23%,生态环境优良,是南昌市的生态屏障和氧吧。2008年之前,南昌市对所有的县区执行一套统一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体系,各个县区背负同样的考核指标和内容。而户籍人口不到9万、常住人口11万的湾里区除了生态良好外,工农业发展落后,2008年GDP在南昌市所有县区中排最后一位,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难以兼顾。
  为此,南昌市取消了对湾里区工业增加值等经济指标的考核,较大幅度降低了GDP增速、财政收入增速等经济指标要求,但新增了森林覆盖率、水源水质等生态环保指标以及生态旅游经济指标的考核,并推出30项政策措施,从环境保护、生态保护、旅游业发展等方面支持湾里区发展转型,增强了湾里区干部群众保护生态的自觉性,使南昌市的“绿肺”得到有效保护。
  南昌市委书记余欣荣说,虽然南昌是欠发达的省会城市,但全市干部群众认识到“起步晚没包袱,起点高是财富”,并选择了以低碳经济引领可持续发展之路,使低碳城市处处体现“南昌创造”。

  从“园林化”到“森林化” 打造城市碳汇体系

  以前,衡量现代城市繁荣和文明的标志是“高楼”和“烟囱”,随着近年来城市不断扩容,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现代“城市病”日益严重,城市建设和发展理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现在,衡量一个城市的现代化程度,最为重要的标志之一是有没有足够的森林储备,是不是符合低碳化的绿色运行要求,是否宜居宜行。
  近年来,南昌市提升城市发展理念,把“森林”作为现代城建设和发展的一大要素,通过科学规划、加大投入、机制创新,全力推进城乡造林绿化,完善城市绿色生态系统,努力实现城市从“园林化”到“森林化”的深刻转型,为城市低碳发展构建有效的“碳汇”体系。 
  南昌市把“森林”作为现代城市的重要素因引入了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围绕“点为绿色公园、线为绿色长廊、面为绿色板块”的思路,快速推进速生树木的种植,重点实施都市森林公园、都市绿色长廊、城乡森林板块、城郊生态绿化“四大工程”,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绿化活动,对这一现代城市理念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和实践。
  南昌市提出,通过三年奋战,力争到2011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绿地率达到3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
  与先进城市相比,南昌城市绿化工作长期以景观美化为导向,一度存在树种单调、布局不科学、植被欠丰富等问题。为了更加符合城市低碳化要求,近年来,在城市绿化过程中,南昌市特别注重常绿和落叶并举、速生与慢生兼顾、林相和季相搭配、平面与立体结合,目的是打造一个更加符合自然生长规律的城市绿色生态体系。
  在城市绿化过程中,南昌市通过采取财政投入、部门整合、吸引外资、企业融资、群众自筹、市场运作、大力吸引民间资本等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专项用于城乡绿化工程建设,形成了一整套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全民参与的良性化运作机制。
  从2009年开始,南昌市财政每年安排3个亿,列支3年,省委、省政府同时将安排1亿元扶持,各县区配套资金投入将达7亿元,并可同时带动15亿元社会资金投入,保障城市造林绿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近年来,南昌市还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行政命令种树的做法,采取公司化运作的模式,积极鼓励社会资金和企业、能人、示范户、专业队伍进入,一批省内外大企业和当地能人纷纷参与到南昌市植树造林工程中。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金浩茶油含有致癌物质 南昌超市仍未下架 2010-09-02
· 南昌:楼市观望升级 5月新房成交量下降近5成 2010-06-10
· 江西南昌:物业纠纷案件呈上升趋势 2010-05-28
· 南昌有望建成中部地区最大呼叫中心产业基地 2010-05-04
· 第三届江西绿茶博览会将在南昌举办 2010-05-04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梅新育:解决失衡何须太心急·[思想]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关键在政府转型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