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报刊亭呼吁重建多年未果
专家认为报刊亭合理规划会给城市增光添彩
2011-01-25   作者:记者 陈伟 李佳鹏/武汉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2003年,以城市环境整治为由,武汉城区报刊亭几乎被全部拆除。此后数年,有关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多次呼吁恢复建设报刊亭,解决居民购买报刊难的问题,均未能得到落实,其理由还是担心影响城市环境整治。
  专家指出,老百姓阅读报刊的需求是刚性的,报刊亭的缺失必然导致报刊零售市场被小摊小贩占领,其对城市环境的破坏更甚。设立报刊亭并不一定会影响市容市貌,反而会增光添彩,关键在于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让报刊亭走上标准化、规范化之路。

  报刊亭重建呼吁多年悬而未决

  当地人士介绍,至今武汉全市现存报刊亭数量仅有20多个。“作为全国特大城市,武汉拥有的报刊亭数量如此之少,这在全国都是很罕见的,与武汉‘文化大市’的身份极不匹配。”湖北省邮政报刊发行有限公司总经理肖从华说。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武汉市民的精神文化消费也逐年上升,但由于当地包括报刊亭在内的报刊销售网点较少,这给市民购买报刊带来不便。
  早在2009年,武汉市人口就已经突破900万,位居中部六省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其中仅外地流动人口就在115万人左右。据肖从华测算,以武汉市如此大的人口规模,保守估计需要2000个以上的报刊亭才能满足群众需求。
  就报刊亭数量而言,武汉市已经远远落后于国内其他城市。中国邮政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北京有报刊亭2416个,上海有2112个,重庆有1303个,天津有535个。
  由于报刊亭被拆除,武汉市民买报几乎只能依靠街头的流动报摊。一些个体报贩占据人行道、公共汽车候车亭设立临时报摊,或者干脆搭个门板、摆个地摊,缩在屋檐下,兜售报刊,这种场景与现代化城市很不协调。
  即便是对那些个体报贩而言,他们也希望能够在武汉恢复设立报刊亭。一位姓陈的摊主说:“我原先经营报刊亭10年,但现在只能流动地卖。我觉得还是原来的报刊亭好,即使刮风下雨也不担心,展示报刊的空间也多,而且有安全感。”
  近年来,湖北省市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历届次人大、政协会议上都有关于建设报刊亭、解决居民购买报刊难的议案和提案,武汉市的一位政协委员连续10年提交在武汉市建设报刊亭的提案,而湖北省邮政管理局及武汉市邮政局局长也分别提交了相关议案、提案,但均未能得到及时落实。

  报刊零售市场被小摊小贩占领

  既然群众有购买报刊的需求,为何政府对重建报刊亭的提议不予批准?
  武汉市城市管理局曾经回应称,占道亭棚是过去一直影响武汉城市环境的顽症,这些占道亭棚数量多、妨碍道路交通,影响环境卫生,给城市管理带来不良影响。如再设置亭棚,将直接影响整治效果,势必逐渐成为影响市容环境的污染点。
  对此,武汉邮局办公室高级业务经理何晓淼表示,报刊亭不一定就跟“脏乱差”画等号。“老百姓读报读刊的需求是刚性的,一刀切地取缔报刊亭并不合适。正是由于正规报刊亭的缺失,才造成了流动小摊小贩的泛滥,这种现象对市容的破坏很严重,造成的影响更不好。”
  《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在武汉市区振兴路与常青路交叉路段看到,短短百米之内,就聚集着4家简陋的小报摊,如此高的密度,一方面说明了报刊需求的旺盛,另一方面也给市容整治带来难题。
  在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副主任朱静雯看来,设立报刊亭并不一定会影响市容市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有报刊亭,也并没有带来‘脏乱差’,关键在于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让报刊亭走上标准化、规范化之路。”
  在日前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武汉市城市管理局办公室负责人重申,该局对占道棚亭一直在逐步整顿和规范管理,基本的思路是不设报刊亭,改设报摊,美化城市环境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方便老百姓。

   让报刊亭成为零售主渠道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院长秦在东认为,报刊亭应该成为一个公共文化平台,通过它来营造全民阅读的文化氛围,而阅读报刊的人一多,反过来也会进一步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政府有必要从民生角度来重视此事。
  朱静雯表示,中国报刊消费的特点在于,订阅量只占报刊消费总数的20%左右,大约有80%的报刊走的是零售渠道。未来国内报刊市场的发展空间十分巨大,这需要类似报刊亭这样的强大零售终端的支撑。
  除了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建设报刊亭还可以统筹兼顾地发展其他便民服务项目,如增加报警功能,成为报警服务亭;增加便民缴费功能,实现各种公用事业费用的缴交;增加信息查询功能,提供各类信息的查询,等等。
  “就建设报刊亭而言,邮政具有天然的优势。”武汉市人大代表吕锡祥认为,中国邮政作为国有公用服务型企业,是党报党刊发行的主渠道,也是全国最大的报刊代理商,报刊发行品种齐全,从品种上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同时,邮政企业内部控制严格,服务规范明确,便于对报刊亭采用紧密型的经营组织机构,确保“黄”“非”出版物不流入社会。
  吕锡祥建议,报刊亭在经武汉市政府批准前提下,必须统一规划、统一形象、统一管理,并建设在非主干道上。“关键是先做起来,比如可以在武汉市试点建设100个或200个报刊亭,然后再逐步向全市和全省推广。”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部分地区报刊亭屡遭强拆 2011-01-10
· 郑州整治报刊亭 统一规划免费使用 2010-11-25
· 邮政报刊亭彰显政府执政水平 2010-11-12
· 甘肃:报刊业务增长跑赢GDP 2010-11-04
· 报刊体制改革具体方案正在制定 2010-03-09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梅新育:解决失衡何须太心急·[思想]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关键在政府转型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