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通胀压力不小 专家称受春节影响CPI或创新高
2011-01-20   作者:  来源:中财网
 

    在政府果断收紧银根、运用行政手段稳定物价等多项宏观调控政策背景下,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12月CPI同比上涨4.6%,涨幅较11月份回落;全年CPI上涨3.3%,符合市场前期预测。不过全球流动性过剩、劳动力成本上涨、输入型通胀压力不减等影响物价的大环境没有根本改变,2011年"抗通胀"压力仍不小。

  调控频出手管好通胀预期

  梳理2010年以来关于稳定物价的宏观调控政策,不难看出,在物价上涨、通胀来袭的背景下,政府防通胀决心之强烈。继央行2010年10月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后,12月25日,央行宣布再次上调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虽然时间节点有些让人意外,但加息举措已在市场的料想之中。
  而从2010年至今,央行已经连续7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此我国大型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位于19%的历史高位。尽管如此,多家分析机构仍预测,2011年央行还将不止一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中国渐渐驶入加息通道。
  与收紧流动性相对应的是,在物价上涨的背景下,2010年下半年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步伐放缓。早在2010年4月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一季度物价水平总体稳定》综述中就表示,"将继续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水、电、油、天然气等价格将有一定幅度的上涨"。但是考虑到价格调整的时机和老百姓的承受能力,11月国家发改委稳定物价的措施出台后,一些地区的天然气涨价计划也紧急叫停。
  宏观调控政策频频出手,物价普遍上涨的势头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2010年12月CPI同比上涨4.6%,较11月涨幅回落。
  不过,受恶劣天气、双节效应等因素影响,部分菜价在春节前半个月后已经再掀涨潮。根据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新年至今,菠菜、油菜、生菜等蔬菜全国均价涨幅均超过一成,尖椒、四季豆、黄瓜、菜椒全国均价涨幅超过两成。
  多家分析机构认为,上年12月CPI同比涨幅的回落是暂时性的,尤其是今年1月、2月春节因素影响,CPI可能会创出新高;决策层在上半年将出台的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加息等紧缩性政策效果显现应该在下半年,届时CPI可能回落。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闫伟认为,1月CPI同比上涨过5%几乎已成定局,主要看是否会突破6%的高位。

  大环境变化"抗通胀"压力不小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虽然与2008年初水平相比目前CPI同比增幅较低,但是最近央行的储户调查结果显示,国内民众的物价满意度已经跌至11年最低。这表明,倘若存在一个将消费物价和房价完全包含在内的综合通胀指数,它所反映的通胀压力很可能已经超过2008年。
  离现在最近的一次物价上涨发生在2006-2008年,CPI从2006年7月的低点1.0%攀升至2008年2月的高点8.7%,上行周期持续19个月。而目前CPI从2009年7月的-1.8%攀升至今,已历时17个月。对比两次物价上涨可以看出,食品价格推动其他物价上涨、全球流动性过剩等是助涨的共同原因。2007-2008年,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很多国家转向利用玉米制造乙醇,饲料价格上涨导致国内猪肉价格大幅上扬,CPI持续走高,当时政府果断采取增加能繁母猪补贴等政策,市场供应增加抑制了猪肉价格的进一步上扬和涨价向其他农副产品蔓延。
  "而此轮通胀的大环境已经有所变化。"时富金融高级研究经理田勇认为,一是由于产粮大国的天气情况恶劣带来的粮食总量减产可能引发国际粮价上涨;二是与前次相比,目前国内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也更加严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效果还需进一步消化;三是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需求上升导致供需格局呈现结构性失衡,农产品价格上涨也驶入快车道,易涨难跌;四是劳动力成本正在不断上升。这就意味着2011年通胀压力可能超过前次。

  稳增长和防通胀应两手并举

  除了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对货币信贷总量控制外,马骏认为,应该以较快的频率提高利率,尽力缓解由于负利率导致的通胀预期和由此引发的对商品的囤积、惜售和资产泡沫等一系列问题。
  汇丰集团首席经济师简世勋表示,除了加息和让货币适当升值之外,还可以实施"量化紧缩"来抵消通胀对其经济的影响。香港政府就宣布提高物业贷款的抵押要求,降低信贷需求,以对付资金过剩;或者考虑采取更严厉的相当于"金融堤坝"的资本防控措施,防止流动资金因过剩而泛滥。
  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幼文认为,国内经济面临着比较痛苦的矛盾选择,外部环境存压力,又要保证自己的快速增长,如何平衡增长和通胀是必须面对的问题;考虑到恶劣天气可能带来的粮食价格上涨,防通胀应成为2011年首要目标。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表示,从稳定大局和长远发展相结合的视角看,抑制通胀应该被放在首要位置上,经济增长目标应该淡化,以免出现经济反复出现过热、经济结构调整不尽如人意、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的循环。
  中金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控制通胀的成本相对温和。一是由于从本质上讲中国是一个供给过剩的经济(生产者显著多于净消费者导致投资过高、产能过剩),这个特点仍将持续;二是本轮通胀很大程度是由需求驱动引起的,劳动力并没有大幅减少,政策紧缩对经济增长拖累不会太大。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渤海证券:通胀压力大 2月中下旬加息 2011-01-20
· 业内预计GDP增速将下行 控通胀仍是最大挑战 2011-01-20
· 左小蕾:2010年数据基本符合预期 今年通胀仍存三大隐忧 2011-01-20
· 央行收缩货币政策旨在治理通胀 2011-01-20
· 刘利刚:央行收缩货币政策旨在治理通胀 2011-01-20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梅新育:解决失衡何须太心急·[思想]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关键在政府转型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