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华社发 |
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出现新变化,导致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趋势,有些则是初露端倪。
国际产业转移更注重满足东道国市场消费需求
进入21世纪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债务型经济以及超前消费,带动全球进入新一轮快速经济增长。在这种消费增长模式下形成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是发达国家把世界作为加工厂,进行产业链的布局,从而形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典型的加工基地类型。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零部件的加工制造网络,自己负责产品的总装与营销。
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超前消费力量的消失,导致世界加工能力过剩。各国纷纷采取刺激消费政策,但是又防止本国的消费力量被外国占据,市场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中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具有庞大的消费潜力和市场规模,因此成为各国扩大消费出口的焦点。同时,各国又格外珍惜本国的消费市场,希望能够尽量带动国内企业的发展。在市场因素变化影响下,未来一定时期内,进行国际产业转移将以满足东道国消费市场需求为主要特点,产业转移将产生满足消费需求的最终产品,国际产业转移的最终产品特征日益明显。
中国中西部提供国际产业转移新舞台
在加工基地转移型国际产业转移中,由于消费地与生产地,甚至原料地等是分离的,因此要求物流成本较低,尽可能选择交通便利的东部沿海地区。中国东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形成了满足国际市场需求为主的国际产业加工基地,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实现了较快的增长。截至2007年,东部地区吸引的FDI占全国FDI的85%以上。
随着国际产业转移向消费类型的转变,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地区将出现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态势。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东部地区受到外部需求减少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同时,东部地区所具有的原材料、劳动力成本相对劣势,使其在承接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主的国际产业转移竞争中不具有明显优势。2009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13.5%,分别高于各地区加总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1.9、2.8个百分点,增速连续三年高于东部地区。2008年,我国中部地区利用外资的发展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8%,西部地区更是高出56%。中西部地区对FDI吸引力加大,外资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趋势日益明显。
研发中心伴随生产转移趋势明显
近年来,跨国公司在中国虽然设立了很多研发机构,但是由于国际产业转移以加工基地类型为主要特征,外资研发机构也主要从事应用技术开发、市场开发和技术服务。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产业转移越来越多地以满足东道国市场最终消费为目标,当生产转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时候,研发的转移就更加必要。
目前,研发和创新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东道国竞争优势的增强,迫使国际产业在转移过程中,加强研发和创新能力的转移。而且,随着竞争的加强,研发中心的研发内容和层次需要不断提高,才能扎根于东道国并成为东道国创新体系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从短期来看,一些跨国公司出于控制成本的考虑,开始将研发机构撤回国内,但是,随着这些跨国公司以满足东道国市场消费为目标的生产再次转移,更具有核心竞争优势、技术含量更高、更多地开展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的研发机构将再次向东道国转移。
新兴产业扮演国际产业转移新主角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围绕传统产业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已经基本完成,国际产业转移未来真正的增长机会来自于新兴产业。国际产业转移领域呈现两个特征:一是受到市场因素影响,传统产业国际转移总体规模不会有大的变化,但是由于世界传统制造业成本条件的变化,将呈现从发展中国家再向后发国家转移的态势。而中国由于原材料、劳动成本优势的下降,传统制造业也将呈现出产业向外再次转出的趋势;二是围绕发展新兴产业进行全球布局,新兴产业的国际转移将成为新热点。
为谋求把科技创新优势迅速转化为经济竞争优势,世界各国都把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美国、德国、日本、韩国、欧盟等都确定了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虽然目前很多新兴产业还处于科技突破和推广应用的重要阶段,但是,世界围绕新兴产业的国际布局和争夺已日趋激烈。
中国在承接新兴产业加工制造环节的转移方面具有其它国家不可比拟的优势。经过连续几年的高速增长,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生产国以及世界最大的风力涡轮机生产国。2009年,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占世界太阳能光伏电池总产量的39%。
能源和原材料优势将成国际产业转移关注点
能源和原材料一直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关键因素。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虽然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一定程度上下降,但是,围绕原材料和能源的争夺更加激烈。
世界各国充分认识到原材料和能源对于工业增长的重要意义,围绕能源和原材料的控制和博弈加强。比如巴西淡水河谷公司作为全球最大铁矿石供应商,将在巴西投资30亿美元兴建一家年产能为500万吨钢板的钢厂,将进一步吸引钢铁产能向矿山集聚地转移。从原燃料出口国来看,对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需求日益迫切,客观上存在相关加工产业向这些地区集聚的趋势。沙特阿拉伯借助于原料的优势,正成为世界石化生产重地。
获取技术和科研成果是产业转移的首要途径
技术是发达国家能够取得比较利益、超额利润的重要手段。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把科技创新作为重塑竞争优势、走出危机的根本手段,一方面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保证科技创新战略实施,比如,2009年美、日、德的政府财政科技投入预算分别增加了3%、1.1%和8%;另一方面,以获取和利用技术为特点的产业转移更加明显,高技术以及新兴产业成为外资并购热点领域之一。外资在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并购主要集中在规模较大、发展迅速的电子、IT和医药制造业等领域。2010年4月,美国临床研究公司Charles River Laboratories International以16亿美元收购无锡药明康德,拓展其在全球的契约型研究和药品研制业务,成为我国制药史上最大宗的并购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