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为防范通货膨胀加剧,中国的货币政策由宽松改为常态;负有物价管理职责的有关行政部门连发若干文、连出若干策;各地方政府的首长则按中央的要求,把“菜篮子工程”置于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一切可说是从需求到供给,全方位的举措了。笔者认为,促进竞争,抑制垄断也应是当前中国防范通胀的一个重要领域。 上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陷入滞涨后,通胀成为经济学界的热门课题。货币主义者认为,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其领军人物弗里德曼说,“通货膨胀发生在货币量增加的速度超过产量增加的速度”。
[详细] | |
|
|
|
|
 |
|
进入2011年,通胀压力如影随形。据报道,近几日贵州、重庆、湖南、广西部分地区遭受大面积冰冻天气,预计未来一周内这些地区还将持续低温;由于交通一度中断,这些地区一些物流受到严重影响,部分物价已经开始上涨。 2010年三季度以来,政府在通胀治理方面政策迭出,但无论如何,稳定价格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需要一个过程。冰冻天气对物价的影响仍有待观察,但机构普遍预测,受翘尾因素、低温雨雪气候以及春节等影响,今年一季度物价上涨压力难减。[详细] | |
|
|
|
|
 |
|
由于国内外的多重因素,中国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担负宏观调控的有关部门把稳定物价、防止通胀加剧列为当前工作的重点之一,许多媒体也从民生角度关注物价问题。笔者认为,物价,特别是食品等基本生活资料的价格关乎亿万群众的切身利益,不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媒体,应该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更科学、理性地对待通胀问题,不要矫枉过正。
[详细] | |
|
|
|
|
 |
|
什么是通胀?教科书上说,通胀一般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 但转换到中国经济,讨论通胀的成因就不能光看教科书了。2010年以来连续高涨的CPI让媒体和专家频频发出抑制高通胀的呼声。且不论CPI到底是不是唯一体现通胀与否的指标,单是目前中国出现的通胀表象背后复杂的成因,就值得多加研究。 通胀并非洪水猛兽,关键是厘清通胀及通胀预期的成因,有的放矢地进行调控,更多地运用市场手段而非行政命令。
[详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