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卧底经济学家
2011-01-04   作者:郑渝川  来源:中国证券报
 

  蒂姆·哈福德是《金融时报》“亲爱的经济学家”专栏作家,他以经济学方法为人们解析生活疑难,并以专栏文章的幽默诙谐而著称。何为卧底经济学、谁是卧底经济学家?简而言之,卧底经济学、卧底经济学家与传统、学院式、动辄数据模型的经济学、经济学家不同,是在讨论生活中的经济学。
  蒂姆·哈福德收到的读者来信提问五花八门,这些问题包括择偶期多长才科学、红颜知己与恋人的界限、考试成绩与学习时间的关系、在取消零用钱与打屁股之间的父母教子方法选择、看暴力电影会提升还是降低犯罪率问题、高学历“剩女”的情感选择问题、“门当户对”是否能提升婚姻幸福度等,不一而足。这些来信有的来自困惑的父母,有些来自为情所伤的情侣,还有些压根就是没事找抽型的读者写信去辱骂经济学家的,落到哈福德手里,结果当然可想而知……
  比如,有人写信询问,儿子迷上经济学,越没收经济学书籍,孩子越会从父母的钱包里偷钱去买。这位提问者哀叹,该如何让孩子过上正常的生活,像别人一样经常去酒吧?
  请注意,这个提问非常不怀好意。提问者架设了几个陷阱型前提:迷恋经济学的孩子会偷钱、迷恋经济学的孩子还不如去年纪轻轻去酒吧鬼混的孩子、为人父母者因为孩子迷恋经济学感到了屈辱。
  你猜,蒂姆·哈福德怎么回答?专栏文章绕开了前面的几个陷阱,而引出“理性上瘾理论”将迷恋经济学上瘾的现象归入“令人上瘾的东西和活动”,分析这种迷恋现象的利弊。然后委婉地回答,迷恋经济学,既可能属于正面上瘾,也可能属于负面上瘾,而负面上瘾一般有其诱因,具体到这件事中,很显然就是逃避父母过严的管制。
  在该文最后,蒂姆·哈福德幽默而犀利的指出,“眼睁睁地看到一股对经济学的诚挚热情被不懂经济的父母浇灭,什么事情能比这更令人心痛呢?我必须劝你停止这种不明智的禁止政策,而采取更开明的放任政策。”
  从此例证可以即可以看出,蒂姆·哈福德的专栏文章,不仅善于一针见血的用适合的经济学原理、假说,完成对具体问题的方法论定位,继而悄悄引入经济学逻辑,按照效用最大化的原则,抵制来信者的非理性冲动,开出部分有悖于人们常识和习惯判断的方案;而且,他能够非常熟练的运用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里多本畅销书的例子,也具备对人们生活和工作各专门领域的知识理解。可以说,这就是一本生活知识和语言包装起来的经济学行为指南。
  蒂姆·哈福德的这本《亲爱的卧底经济学家》,以及之前的《卧底经济学》,显示出与以往经济学普及、大众读本截然不同的特点。一些经济学家所创作的后一类读本,尽管也小心的隐去了过于繁复艰深的经济学术语、公式和图表,让著述语言尽可能通俗,但这样的“软化”包装并不能掩饰其视界与大众生活、心理之间的巨大鸿沟,一谈到例子,经济学家们通常只能举出媒体报道报道过、经典书籍引用过甚至著名的经济学或社会学实验形成结论的“事实”,只会让读者对经济学、经济学书籍、经济学家望而生畏。而《亲爱的卧底经济学家》则犹如经济学各学派、流派观点组合起来摆成了“擂台”,轻松应对大众个性化的稀奇古怪问题来挑战,使经济学在大众读者眼中显得不再神秘,真正成为可认知、可理解、可讨论、可辨争的方法工具。
  如果你也有生活上难题想听听卧底经济学家的解释,不妨也动笔以“亲爱的卧底经济学家”开头给哈福德写封信吧。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设计师不读书》 2010-11-09
· 第二届三湘读书月活动正式启动 2010-11-03
· 第十一届深圳读书月举办403项活动 2010-11-01
· 2010首都大学生读书节隆重开幕 2010-10-22
· “尚读”北京青年读书沙龙正式启动 2010-10-18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积极财政之“积极”已今非昔比·[思想]股市既要灭鼠也要防鳄鱼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