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观察文字稿-坎昆峰会要过什么“坎”?
2010-12-02   作者:  来源:央视网
 

    欧洲极端天气频发,坎昆会议遇冷,重重矛盾之下,全球气候大会,能否取得实质进展,《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王小丫):这里是正在播出的《今日观察》,欢迎各位的收看。最近一段时间欧洲的大雪降温,和前一段时间“千年极寒”的传闻,让人们对这个冬天的气候也就格外的关注。而与此同时,在墨西哥的一个叫做坎昆的城市,来自于全球190多个国家的上万名官员、学者和企业家,都在这开会,就这个全球关心的气候问题进行一场大讨论。那么这也是在去年哥本哈根会议之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新一轮的议程。这个坎昆会议会谈什么?这一场关于气候变化的会议,又能不能谈出一些新意来呢?今天我们将就此展开评论。
    两位评论员,一位是刘戈,另外一位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高级研究员曾少军先生,欢迎您。同时我们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可以通过以下的几种参与的方式来和我们一起讨论。
    首先我们还是要来关注一下,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举行的这场关于气候变化的坎昆会议。
    说起气候,冷,是时下很多国家的民众最直接的感受。近日,欧洲多个国家出现大范围强降雪和降温天气。
    在德国,大雪天气使多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道路拥堵,道路交通事故数以千计。另外,大雪还造成数百个航班被取消。
    在英国,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的气温达到了历史同期最低的零下20度,近千所学校被迫停课,在苏格兰大约有3000户居民的供电中断,几百辆汽车被困在途中,当地航空和铁路运输受到严重影响。
    波兰和捷克的大部分地区也普降大雪,气温骤降,很多人感到似乎是在一夜之间进入了寒冬。
    极度寒冷的天气让气候话题受到关注。而在墨西哥海滨城市坎昆,当下的气候话题才刚刚开始,29号,新一轮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拉开帷幕,会议为期12天,墨西哥化学诺贝尔奖获得者马里奥·莫利纳用简短但充满期待的发言为本次气候大会揭幕,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官员,专家、学者以及非政府组织成员参加大会。
    卡尔德龙(墨西哥总统):全世界都在期盼,能够从这里得到答案,此次坎昆会议,我们至少要明确各国分歧的内容,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我们才能落实行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
    相比去年,高调的哥本哈根会议,今年的坎昆会议明显低调了许多,由于各方对坎昆会议前景期望不高,一些媒体报道坎昆会议时,弥漫着不乐观情绪。欧洲电视台称,虽然开幕式激动人心,但会谈的前景却不容乐观。
    美国基督教《真言报》援引业内人士话说,我们需要在坎昆会议中有所进展,但没有人认为大会能达成最终协议。
    也有英国《卫报》撰文称,所谓坎昆会议期望不高的说法是一些工业化国家意图模糊自己的减排义务而炮制的把戏。
    《华盛顿邮报》称,许多专家现在将注意力转移到更可行的目标上,即减少煤烟、沼气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新华社文章说,经历了去年哥本哈根会议的跌宕起伏,人们对坎昆气候大会寄予期望,各方拿出诚意,在一些分歧较小的问题上,达成平衡的一揽子协议,对争议较大问题,努力相向而行,尽可能缩小差距,为明年南非会议达成最终协议打下基础。
    吴汉婴(本台记者):分析人士预计,在经历了去年哥本哈根会议之后,此次坎昆大会将在低调舆论气氛中举行,同时人们也希望各方能够通过此次会议,在资金与技术转让等方面达成协议,此外为明年的南非气候大会打下基础,本台记者墨西哥坎昆报道。
    主持人:其实在这个季节对于北半球的很多地方来说,确实感觉到,能够感知到的这个温度是有点冷的,那么大家就这个坎昆会议,他们感觉到和去年的哥本哈根会议相比之后,觉得好像也是有点冷,无论是从这个参会的规模和级别上,好像不像哥本哈根那么热,但是我们刚才也注意到了,刚才我们的记者也说到了,是一个低调务实这样的一次会议,那究竟这一次坎昆会议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曾少军:之所以大家感到冷了,我个人的观察,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一个时间点问题。
    主持人:时间点。
    曾少军:比较而言,我们跟哥本哈根来比较,去年哥本哈根会议之所以热,一个很重要原因是《京都议定书》,我们这个气候变化的国际的法律,《京都议定书》,到2012年第一承诺期要截止了,法律规定要提前两年讨论是否第二承诺期继续续约,那么提前两年是什么时候呢,就是2010年,那就是哥本哈根会议,所以整个哥本哈根会议大家带着很多希望去,结果没有谈成。
    主持人:也就是说期待值比较浓烈,所以让这个会议的气氛也比较热烈。
    曾少军:对,这是一个原因,那么今年就是很明显的就是这个时点已经过去了,第二个原因还有一个,就是主要的这个气候大国,排放大国美国,中期选举实际上这个结果大家都知道,所以呢,美国人如果不能够带着很好的诚意到坎昆的话,他作为一个排放大国都没有,不能够做出一点努力,那大家就不可能抱太大的希望了,我的观察就是,可能是这样两个原因,所以大家就把眼光要放大,下一次的南非的德班会议或者是甚至韩国会议了。
    主持人:就是对下一次寄托上期待了。
    刘戈:对,曾先生的意思实际上主要是说预期,就是大家对这次会议的预期不够高,那么上次会议确实是,因为有那么强烈的预期,而且当时哥本哈根会议被渲染成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所以的话,大家都把那个会议当成,对它达成结果寄予非常高的期望,所以全世界86个国家的国家首脑都聚集在哥本哈根,由于这些首脑来了以后,那么就是它就成了一场大戏,因为有主角,所以的话,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也都涌入到哥本哈根,你包括我们中国很多企业家坐着飞机去那块,然后骑自行车。所以有大量的媒体的关注,普通民众的关注,各方面的关注的话,所以就让在去年那样寒冷的冬天,在丹麦的哥本哈根开了一个很热闹的一个会。
    那么现在翻过来一比,坎昆这个会,虽然是在一个接近于赤道的地方,很热的地方开的,但是由于没有这样的强烈的预期,所以它看起来有点冷清,但是实际上气候变化这件事情它没有停止,不会因为你的人类的,你的对它的更重视一些,或者更不重视一些有什么变化。刚才我们在片子里头看到了,欧洲的这样的一个变冷的情况,另外据乐施会统计,今年的前9个月,整个地球上发生的气候灾害导致的死亡人数2.1万人,比去年又增加了1倍,还有,比如说巴布亚新几内亚有一个小岛现在就是成为头一批,因为气候变化而变成气候难民的人。所以气候变化这件事,还在不断的发展,但是现在可能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个,既是一个冷清,也是一个冷静吧,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经历过去年这样一个热闹,但是又没有达成什么协议的,这样一个会议之后,我们可能迎来了相对冷清,但是又冷静的会议。
    主持人:那也就是说我们能够更愿意把它理解成为一种低调务实这样的一个会议。
    刘戈:对。
    主持人:其实在这十几年当中,我们看到关于气候变化这样的讨论是非常非常多的,那么人们的这种讨论又会给这个气候变化,给整个全球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变化呢?这些讨论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和进展呢?现在我们就通过一个短片一起来梳理和了解一下。
    气候谈判在超出想像的艰难中前行。
    从京都到哥本哈根,再到坎昆,全人类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拯救地球的漫漫征程,始终坎坷与希望交织。
    1995年,气候谈判围绕《京都议定书》展开,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37个发达国家不得不在《京都议定书》中,承诺承担框架性减排义务,但是2001年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宣布,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
    2007年,一份“巴黎路线图草案”摆上了气候谈判的桌面,除了美国之外,所有国家都已同意签署,这时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大会主持人德波尔突然泪流滂沱,泣不成声。一个小时后,不知道是眼泪的力量,还是众意难违,美国代表改变立场,同意在文字上签字。
    去年底,经过激烈的谈判,形成了哥本哈根协议,它虽不是法律性公约,但为今后的谈判打下了基础,不过会议中的五大关键问题尚未解决,一是谈判的基础文件,二是减排目标,三是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等问题,四是长期目标,五是资金问题。
    中国政府代表团希望坎昆会议就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资金和技术四个关键问题取得平衡的进展。
    苏伟(坎昆气候变化大会中国政府代表团副团长):希望经过两周的谈判和磋商,能够在共同地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出中国的贡献,中国将在推动谈判方面,发挥积极建设性的作用。
    有分析人士指出,会场上的博弈将主要围绕,一个是对《京都议定书》的地位认定问题,另一个是资金和技术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各种分歧,坎昆会议能否取得实质成果尤为可知,不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菲格雷斯说,坎昆会议有可能达成一揽子协议,其中可能包括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技术转让,森林保护以及建立一个新的基金,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长期资金支持等内容。
    主持人:在这十几年当中,关于气候问题的谈判可以说是一直都在持续着,各个国家都在不断的通过,不管是温和的谈判还是激烈的谈判,在讨论着这个问题,但是大家觉得很奇怪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谈了这么多年,这个进展还是有限的?
    曾少军:我们在关心进展是否有限的时候,我觉得还是首先得弄清楚,我们整个全球气候大会到底要谈什么,我个人的理解是,谈的是四个词,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们要努力的去减缓气候变化,什么意思?就是说全球要更进一步变暖,那么我们要在2050年之前,要让它温度不升高到超过两度,如果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有些国家要淹没了,这就是要减缓,让它变暖的速度不要太快,而且不要超过一定的峰值;第二个是适应,肯定是要往前要升一定的温度的,那么这些气候,灾害发生了之后,我们怎么样减少这些气候灾害的影响,所以一个是减缓,一个是适应,那么怎么样能够减缓,怎么样能够适应,无非就是另外的两个词,叫做一个是资金,第二个是技术,就是发达国家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这个减缓和适应的资金,要提供减缓和资金的技术,为什么他们要提供?就是我们上空的75%以上的温室气体,是发达国家你们历史上积攒下来的。
    主持人:他们曾经排放的。
    刘戈:核心是一个责任问题,谁承担多大的责任。
    曾少军:另外你还有能力,你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你有能力来减排,所以这就是说发达国家用资金和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一起来减缓全球的气候变化。
    主持人:其实也就是说讨论了十几年,是这两个核心问题在纠结着,刘戈你这么认为吗?
    刘戈:就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对这句话的理解的话,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理解非常的不一样,那么美国的谈判代表就说,这是成为一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个新的柏林墙,也就是说,刚才曾先生所说的,过去那么多年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到底帐该怎么算,那么现在呢,我们现在这样的,像中国基础四国,这样的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的确现在的话,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长量很快,但是他们尽快增长这么快,也抵不过过去那么多年,这些发达国家所排放的排放量。
    曾少军:总量。
    刘戈:所以共同但有区别责任,每一家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所以在谈判的时候,这个谈判会进行的非常艰难,而且矛盾会非常的大。
    主持人:其实还涉及到一个利益的问题,所以这个东西很难去平衡和权衡。那我也注意到,这一次坎昆会议有一个口号,翻译成中文就是“坎昆能行”,但是这个气候问题呢,它是需要全世界各个国家一起来协调努力的这么一个问题,那么稍候继续我们今天关于气候问题的评论。
    气候峰会悬念重重,各方博弈,前景未卜,坎昆大会究竟要跨过哪些坎?《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好,欢迎大家继续关注,刚才我们谈到了为什么十多年了,总是没有一些进展是有限的,没有太多的新意,那么这一次坎昆会议是一个低调务实的会议,那两位来预测一下能够谈出一些什么样的新意?
    曾少军:我觉得能不能够谈成,不仅仅是坎昆会议,整个国际气候合作能不能够取得进展,取决于三个方面,一个是对于气候变化科学认识,这个科学事实是否认识,还有人认为现在并没有变暖,说天气很冷。
    主持人:到处都还在大雪。
    曾少军:短时间的气象变化跟气候混淆了,这是一个,第二个就是气候变化已经演化成一种复杂的政治经济博弈了,所以取决于国际政治经济博弈的结果,第三个取决于工商界的态度,所以我的个人观察,坎昆会议可能不会取得什么特别实质性的大的进展,但是它一些具体的技术环节可能会有收获。
    主持人:具体的技术环节怎么理解?
    曾少军:比如说资金和技术的转让方面,会有些达成一些协议。
    主持人:就是在操作上面。
    刘戈:在一个多月前,在天津会议上,那么就是实际上为现在的坎昆会议制定了一部分议程,也就是说我们要谈什么呢?就是在去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上已经确定了,每年100亿的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和资金的支持,这个事情居然,今年如果要是在其他方面,巨大力分歧的地方我们没办法谈的话,那么这个问题的具体落实是可以谈的,一个是在2050年之前,两度,这是我们所容忍的最高的温度升高的极限。
    主持人:升高的空间。
    刘戈:这个确定了,另外的话呢,具体的资金,具体的谁承担多大责任没确定,但是先发达国家拿300亿美元出来,放在这作为启动资金,相当于,这事定了,所以咱们就谈这事,那么就是说,以后的事情相当于这个工地,那么现在楼高确定了,但是呢,具体的怎么盖,谁承担,投多大的工,投多大的料,没确定,但是先有一些钱,咱们把注册公司……
    主持人:这300亿美元先花了再说。
    刘戈:对,对,对,先把钱放在这,它相当于启动资金,现在咱们讨论这个问题。
    主持人:其实这300亿元也是起到一个带头的作用,是吧。让大家来参与。
    刘戈:对,相当于成立一个公司,注册资金啊。
    主持人:对,来参与。
    刘戈:对。
    主持人:刚才我们听到了两位评论员的观点,一个是资金和技术,那么另外是谈到了启动资金,当然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来看一下其他的观众朋友,他们有什么样的观点。
    这位朋友他说“不要让坎昆大会成为侃空大会”,也就是空谈,“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极端天气的显现,危及到了农业,甚至已经开始影响人类的生存,而一些发达国家领导人出于对本国经济发展的利益的考虑,多是消极应对,这个是在维护人类生存与物种延续的历史性会议,实在是让全世界心寒”。
    另外一位朋友他说“从哥本哈根到坎昆,气候之路并不平坦,社会要发展,必须、必然要牺牲环境,但是现在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的应对全球变暖所带来的严峻的问题,但是问题也是深层次的,发达国家已经在努力,而发展中国家,欠发达的国家为了加速经济的发展,也是必须要走发达国家之前走过的高能耗,高污染的老路,所以如何分享低污染、低能耗的技术是首先应该解决的。
    那么我们也注意到,这么多年来了,各个国家都在讨论气候问题,其实中国已经在付诸行动了,关于节能减排呢,大家是有目共睹的,现在我们通过一个短片一起来梳理和了解。
    “十一五”减排目标提前完成,中国今年为节能减排甚至不惜放慢经济增速,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经过初步测算,今年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3%左右,“十一五”节能目标有望如期实现,而减排目标已提前完成。
   “十一五”前四年,我国GDP年均增长11.4%,而能源消耗年均增长只有6.8%。“十一五”期间共淘汰低能效炼铁产能1.1亿吨,炼钢产能6863万吨,焦炭产能1亿吨,水泥产能3.3亿吨,造纸产能998万吨,同时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今年5月开始,工业部门开始停止审批、核准、备案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扩大产能项目,通过节能减排,提高能效,“十一五”前四年少消耗了4.9亿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3亿吨,今年是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的收关之年。为此,各级政府加大力度,许多地区甚至采取停止向高耗能,高排放企业供电或安排类似企业停工检修等应急措施。进入十月,广西、河北等地的一些高耗能,高排放企业接到地方政府下达的停产通知。
    未来五年,我国将把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作为重要的约束性指标。
    主持人:说到去年的哥本哈根会议,大家可能会记住一个数字,就是40%到45%,就是中国政府做出了承诺,在2020年,中国的减少排放要达到40%到45%这样的一个目标。那么在今年,也就是2010年的最后一个月,目前中国也已经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减排任务,这个我们通过各个媒体,已经得到了发布,那么很多国家我们也知道,就是在做出了承诺之后,还没有付诸行动,但是中国已经是实实在在的在做这样的一些节能减排的事情了,那么就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来看待,就是作为中国在气候变化这个问题上的责任,或者是立场?
    曾少军:中国的自主减排行动,我想是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当然现在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排放大国,那么他有一个,在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负责任的一个态度和政治意愿,所以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要很坚定的推进自己的这种自主节能减排行动,第二个是基于国内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我们知道“十二五”期间核心的一个字就是“要调结构”,那么我们过去那种高污染,高排放,高投入的发展模式不可再持续了,所以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有一个词叫做“协同效应”。
    主持人:协同效应。
    曾少军: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在控制污染物排放,在转变发展模式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同时实现这种减排,比如说我们用一个风电厂去替代一个火电厂,我们过去火电厂我们是强调这个脱流,是减少污染物,所以我如果用一个风电厂去替代火电厂以后,不仅仅是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也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所以这里边是中国国内的经济发展的一个自身的需求,所以说内外的需求决定了中国的自主减排行动是要坚定推动的。
    刘戈:现在的我们,就是我们自己的节奏,实际上是很快的,我们看,包括前一段时间呢,我举一个例子,出现的一些地方拉闸限电的事情。
    曾少军:这是很不应该的。
    刘戈:发改委明确做出一个批评,那么这么做显然是不应该的,这样一方面看出来一些地方,他们在工作的时候是简单粗暴的这样一种思维方式,但是你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呢,他为什么会这样做,这些地方官员为什么冒着丢乌纱帽的风险去这么做,是因为什么呢,我们一级一级的把节能减排的指标给他布置下去了。
    曾少军:分解了。
    刘戈:他必须要完成,他完不成的话,他就对他的工作业绩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他没完成的话,他就想了一些不应该用的这样一些招数。
    主持人:比较粗暴的方式。
    刘戈:从这个上面来说,我们这个决心是很大的,而且在我们新的“十二五”规划里面,我们所有的这样的,就是结构调整和改变发展方式的这样的一个方向的话,都是一个节能减排,应该说这两件事情它是重合的,也就是节能减排和我们的“十二五”规划。
    主持人:好,现在就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听一听特约评论员有怎样的观点和建议。
    易鹏(《低碳真相》作者):中美之间最大的分歧就是中国希望继续坚持气候谈判的基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个原则,而美方希望将中国纳入到碳排放总量控制中来,坎昆会议目前看来,最有可能突破的点是,发达国家很有可能,2010年到2012年,三年各一百亿美元的启动资金上,可能会有实际的行动,很有可能就能换得发展中国家在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问题上做出让步。
    主持人:其实说穿了,这个气候问题呢,说起来很大,但是说起来它也非常的具体,跟每一个人都有关系,所以这是全地球的人面临的一个问题和挑战,那么我们现在可不可以来分析一下,就是作为各方,归结来说,也就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个大的这两方,应该对这两方有怎样的期待呢?
    刘戈:一方面节能减排面临着很多国家的要做出牺牲,但是另一方面呢,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它又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其实每一次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当中,一个新的产业的诞生,都会为不同的国家的成长和崛起提供机会,你比如说美国,实际上它在十九世纪的末,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但是真正它到20世纪的20年代,从收音机到电子管整个信息技术,以及后来电子计算机的产生,美国才真正成为世界经济的引领者,那么现在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那么会给哪些国家带来什么样的机会呢,我相信中国肯定不应该错失这样一个机会。
    主持人:应该把握住这一次,就是一个发展的机会。
    刘戈:对。
    曾少军:尽管有争论,但是我相信,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气候灾难面前,最终会找到,通过自己的智慧,通过各方的智慧找到一个大家都能够接受的一个……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今日观察文字稿-热钱涌入在提速? 2010-12-01
· 今日观察文字稿-斩断推高物价的黑手 2010-11-26
· 今日观察文字稿-“新拆迁条例”何时揭开面纱? 2010-11-25
· 今日观察文字稿-直降7000 推倒房价多米诺 2010-11-24
· 今日观察文字稿-自主招生:结盟+PK? 2010-11-23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易宪容:央行挥动稳健货币政策大棒·[思想]陈晓彬:“民企参军”将实现强军富民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