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是我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庆阳历史上就是甘肃主要的粮食生产和调出地区。在革命战争年代,庆阳人民积极交纳抗日救国粮和拥军粮,为红色政权的建设和军需民用供给发挥了重大作用。
庆阳地处黄土高原的渭北旱塬区,土层深厚,系复种指数较高的暖温带气候区,雨热同期,大部分地区为两年三熟,适宜种植冬小麦、玉米、高梁、糜谷、豆类、马铃薯等粮食作物。
新中国成立后,从1949年到2000年的50年间,除了1973年和1974年长庆油田开发大会战的两个特殊年份外,庆阳几乎都是粮食净调出地区。越是歉收年份,庆阳粮食调出量越大,调出量占总产量的比例越高,尤其是三年困难时期,庆阳将粮食总产的45.8%交给国家,1960年净调出粮食10万吨。
在甘肃河西走廊灌区未发展起来之前,对甘肃这样一个“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省份而言,“陇东粮仓”名符其实,为全省粮食购销平衡和社会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如何重振“陇东粮仓”昔日的辉煌,是摆在庆阳人民面前一项重大课题和考验。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庆阳市在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始终把加强粮食生产作为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来抓,坚持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稳定面积、增加总产,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新提高。
目前,庆阳粮食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科技对粮食生产的贡献越来越大,优质特色粮食规模化、区域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
庆阳建设“陇东粮仓”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这里光热水土资源利用潜力巨大。庆阳实有可耕地935万亩,人均可耕地3.6亩,高于全省、全国人均水平。目前,庆阳基本农田面积达650万亩,人均2.4亩,除此之外,庆阳还有285万亩耕地有待开发利用,有80多万亩25度以下坡耕地可以进行平整,进一步扩大粮田面积,发展粮食生产有着较大的空间。
庆阳地表水人均占有量虽低于甘肃省平均水平,但年均550毫米左右的天然降水只要充分利用,发展旱作农业,促进粮食增产的潜力依然很大。特别是在水资源日益短缺,利用水利工程引水,尤其是抽取地下水灌溉提高粮食产量的成本越来越大,空间越来越小的情况下,雨养农业的比较效益将日益显现,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庆阳市冬小麦以生长期长、光照充足,形成淀粉含量高、面筋强度大等优良品质,深受消费者欢迎。玉米蛋白质含量较高,氨基酸构成均衡,水分含量低,优于国内其他区域玉米品质。庆阳北部干旱地区日照时间长,种植的糜谷、荞麦等小杂粮品质优良,适应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这给庆阳实施粮食专业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甘肃省近几年重点推广的全膜双垄沟播旱作农业技术,给“陇东粮仓”复兴带来新的希望。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降水不多的条件下,通过地膜覆盖,保湿保温,实现作物产量增收。目前,这项技术已在玉米种植上取得完全成功。
记者从庆阳市农牧局了解到,今年庆阳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27.7万吨,比上年增加16.48万吨,增长15.5%,再创历史最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