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的最新辩护
2010-11-15   作者:王福重  来源:经济参考网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经济学家和思想家之一。凯恩斯的主要贡献是: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体系,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主张。人们通常把持该主张的经济学家称为“凯恩斯主义者”。
  凯恩斯的主要著作是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其惊世骇俗之处,在于打破了此前资本主义世界人们的信条:自由放任、不受干预的市场,能够自动地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繁荣。
  从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看不见的手”的经典描述开始,一直到凯恩斯自己的老师,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年出版《经济学原理》,对市场给予精细刻画,200多年来,这个信条日益深入人心,凯恩斯对此也是笃信不疑。
  问题是,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让资本主义世界的人们战栗不已,也让经济学家困惑不解:何以自由运转的市场,突然毫无征兆地变得不灵了?这场危机是正常经济周期的表现,还是一场不自然的、全新的灾难?
  在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发生之前,资本主义国家,也出现过以失业为标志的经济危机,马克思曾经给予深刻的揭示。但是,这些危机或者仅仅出现在小的、非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或者偶尔、短暂地发生在一两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从来没有同时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过,这是人们恐慌的主要原因。
  何况,那个时候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已经成立,而且经济增长速度令人瞠目,与萧杀一片的资本主义世界形成强烈反差,更加剧了人们的恐慌,以为资本主义这艘大船行将倾覆,资本主义的外壳就要爆炸。
  凯恩斯目睹了英国数十年失业率超过10%的窘境,在痛苦中,做出了选择,抛弃了古典经济理论的信条,主张政府运用赤字财政政策,扩大公共支出,增加市场的总需求,以弥补私人部门必然会在一定时候出现的“有效需求”不足。
  人们经常把罗斯福总统的新政(美国1933-1939年间刺激经济的计划),与凯恩斯的主张联系起来,确实,如本书作者所说,凯恩斯的理论对罗斯福的新政有直接的影响。
  1929-1933年危机肆虐时,美国的总统是胡佛,他没有采取任何行动,罗斯福1933年第一次就任总统,凯恩斯就在当年11月的《纽约时报》上发表致美国总统的公开信,鼓励其进行大胆实验。罗斯福的新政效果卓著,1933-1940年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平均达到5%。
  但是,凯恩斯的最大影响不是新政,而是自那时起,政府开始主动地、大规模地干预经济生活,财政赤字也成了常态。最近的例子是,2007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各国都不约而同地运用财政刺激计划,挽救颓势的经济。这在大萧条时期是不可想象的,胡佛总统在旧理论的束缚中没能迈开过一步,罗斯福总统的新政也面临巨大的压力,不得不走走停停。而奥巴马总统则主动和顺利得多。因为现在凯恩斯主义已经成为人们意识的一部分,成为政府行动的指南,再也不是那个离经叛道的邪说了。
  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是经济学中两种并存的思潮。在凯恩斯之后,有众多杰出的经济学家沿着凯恩斯的思路,添砖加瓦,建立“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大厦,最著名的,当属保罗·安东尼·萨缪尔森,他是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旗手,其《经济学》(1948年第1版)把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与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有机结合,为美国混合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调节提供理论支撑。
  当然,有人继续沿着古典经济学的路径发展经济学,最有名的当属货币主义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其领袖是米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曼认为,大萧条旷日持久,是因为当时的美联储过分谨慎,货币供应量严重不足,而不是有效需求不足。还有新奥地利学派,据说新奥地利学派的几个学者,准确地预报了这次金融危机的时间,他们认为,金融危机不过是经济长周期中的一次正常调整。
  自由主义,或者保守主义经济学,所以能与凯恩斯主义并驾齐驱,甚至有时风头盖过后者,是因为凯恩斯主义的政策有时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酿成更严重的祸害,即政府失灵。20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滞涨,就被普遍认为是凯恩斯主义的恶果。
  当然这非凯恩斯之错,凯恩斯不应为自己身后的事情负责,况且凯恩斯当时只是想解决问题,“担当生前事,莫计身后评。”但是,经济社会究竟能否靠自身力量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不同的人自有不同的哲学主张,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存在也是自然的。
  多数经济学家的看法是,市场的作用是基本的,应该成为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但是,政府的干预也是必要的,因为市场也存在缺陷,比如在提供公共物品、解决外部性,以及公平等方面。而本书作者,却是竭力维护凯恩斯主义,认为凯恩斯经济学“放之四海而皆准”,这就有些偏颇了。
  现在,金融危机尚未过去,各国依据凯恩斯主义制定的刺激计划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尽管最后的结果未知。不过,这是为凯恩斯辩护的极好时机,无疑,本书作者抓住了这个机会。

(著名经济学家中央财经大学政府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十二五”开好局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思想]通胀是资产价格泡沫的杀手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