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欧:中欧经贸合作的桥头堡
首届“中国投资论坛”综述
2010-11-15   作者:记者 王小波 张媛/布拉格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中国投资论坛现场。
    编者按:11月8日至11日,由捷克工贸部、外交部和斯洛伐克经济部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投资论坛”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捷克、斯洛伐克、欧盟、中国等政府机构代表、工商界人士、专家及记者约150人出席。论坛期间,与会人士就世界经济前景、中国经济发展、中国与中东欧经贸合作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与研讨。与会人士一致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而中东欧地区背靠欧盟统一大市场,地理条件优越,成本优势明显,各种基础设施条件相对完善,双方经贸合作前景广阔。现将论坛期间精彩观点综述、摘要如下,以飨读者。

  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合作再上新台阶

  虎彼得(PetrHyl,中国投资论坛执行总裁):

  在与中国和中东欧企业交流的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许多中东欧政界、媒体以及企业对中国市场机遇知之甚少,不知该如何进入这个潜在的巨大市场。与此同时,中东欧市场存在如此众多的商业机会,而中国企业对其了解却十分不够。于是,一个想法就应运而生:举办一个中国投资论坛,为中国和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中东欧国家的企业,构建一个互通有无的桥梁,在增进了解的基础上,促进各方的贸易投资合作。
  在今年7月26日,我们在上海世博园举办了中东欧投资日,得到了9个中东欧国家驻华机构及世博馆的支持,这一活动也成为上海世博园区内举办的规模最大的投资促进活动。
  首届中国投资论坛得到了来自政府官员、企业、媒体等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这也使我们把中国投资论坛长久办下去的信心更加坚定。对于明年的中国投资论坛,我们希望得到中东欧地区更多国家的参与,也希望得到中国方面更加广泛的参与。明年4月至9月期间,我们还将在中国举办一个投资日,作为第二届中国投资论坛的序曲。

  于庆泰(中国驻捷克大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在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仍保持了活力,200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0%。但另一方面,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743美元,仅相当于捷克的1/6左右。按照联合国标准,中国贫困人口还有约1.5亿。中国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发展是中国的第一要务,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平等互利原则基础上,寻求和扩大同世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
  中国与捷克等中东欧国家传统友好,经贸合作成果显著,潜力巨大。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包括捷克在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总体运营情况良好,取得丰厚回报。中国政府也积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海外发展。以汽车业为例,斯柯达上海公司今年前9个月销量达13.5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了65%。同时,中国的长虹、华为等公司也在捷克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希望此次论坛抓住上海世博会成功的契机,扩大交流,深化合作,挖掘潜力,推动中国与捷等中东欧国家的友好合作迈上新台阶。

  马丁·希曼(捷克共和国总理经济顾问):

  中国与捷克都有悠久的对外合作的历史,目前中捷贸易业在稳步增长,双方的相互投资也在逐渐展开。不过,捷克对中国贸易存在巨大贸易逆差,我们期待能对中国出口更多的商品,与中国建立更加平衡的合作关系。我们非常清楚地了解到,中国是倡导贸易平衡,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我认为,这次中国投资论坛意义深远,将促进中国和捷克相互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沟通,讲促进中国与捷克双方更平衡的合作。

  中国不崛起才是最大威胁

  高大伟(DavidGosset,上海中欧工商学院国际经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被称为是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但我更愿意称中国为“复兴”经济体。在马可波罗时代,世界就曾兴起过“中国热”。近几十年,这一热潮卷土重来。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1%;而30年后的今天,这个数字已上升为9%。
  中国的复兴伴随着三个关键因素:经济每年近10%的速度增长;经济社会逐渐转型,由农业向工业、农村向城市转型;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重塑中国社会,强调和谐发展。
  中国是否应该成为世界经济的构建者之一,我认为问题不在于此,中国一定会成为全球经济的设计师之一。真正问题在于,西方发达经济体是否愿意并做好准备接受中国这一角色。
  在我看来,西方国家还没有做好准备,因此这个转变的过程不会顺利。但转变的迹象已非常明显:过去以G8为中心的全球经济逐步转向G20;曾经以日本为中心的亚洲力量,如今其中心也正转向中国。
  中国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此次经济危机中,这一角色更加凸显。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均出现衰退,中国仍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讲,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成为其周边地区稳定的重要力量。
  我不同意中国威胁论,中国的崛起并不是威胁;恰恰相反,中国经济一蹶不振才是全球最大的威胁。

  范黎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

  中国过去30年保持高速增长,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生产要素的转变。比如,年平均收入一万元的农民如果转变为民工,其年收入将增长为3万元人民币。生产要素的转变,农业向工业的转变,农村向城市的转变,农村用地向工业用地的转变,成为GDP增长的重要部分。
  未来中国能否继续长期保持高速经济增长,这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对外,中国面临“中国威胁论”,未来经济增长还将主要依靠内部动力。同时,中国中产阶层迅速崛起,如何理解这一阶层以及满足他们的需求,将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此外,每年600万、未来十年8000万大学生进入社会,如何利用而非浪费这些人才资源,也是一个挑战。

  哈纳·布里克西(HanaBrixi,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过去20年中,中国出口产品的专业化程度持续增加。根据最新数据,中国出口增长最强劲的领域依然是机械设备,尤其是电子机械、电信设备等,其中一半以上的出口来自三资企业。而中国一半左右的进口依然是机械和电子产品,原油进口只占进口总量很小一部分。
  中国国内需求不断增加,其中品牌消费和奢侈品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中国社会福利显著改善,包括养老保险金、教育投入、医疗健康投入都大幅增加50%,这对于提升中国消费者信心非常重要,能有效促进其未来消费意愿。同时,中国经济大力向知识经济体转型,以提高未来的竞争力,对于高科技、新型产业表现出了巨大的热情和支持力度。
  “十一五”计划即将结束,“十二五”计划中包括许多好的政策和措施,目前最大的挑战就是中国政府如何确保这些政策和措施的有效实施。中国经济崛起过程中,许多地区获得较多的自主权,中央政府如何统一各地区思想认识,保证政策有效贯彻落实,这将是个挑战。

  中东欧:中欧经贸合作的桥头堡郑志海(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会长):

  中国向来倡导自由贸易,迄今已与27个国家建立了或正在商讨建立自由贸易关系。目前,中捷两国贸易不断增长。今年1-7月,两国双边贸易额已超过去年全年总量。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向捷克进口量显著增加了15%。
  虽然很多国家都在谈论与中国贸易赤字的问题,但以目前情况来看,这些国家从中国进口的数额还不会减少。不过,中国会增加进口,中国政府已采取了相关措施。
  对于中捷未来发展,两国还需解决一些困难。与中国企业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们在投资捷克的过程中,签证申请非常困难,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给予支持。
  中国在基建方面具有优势,而捷克等中东欧国家目前也有高速公路等许多待建的基建项目。如果两国政府能够提供相关协助,中捷企业在这一领域还有很大合作潜力。
  很多人谈及人民币汇率,我想强调,中国不会因为美国施压而将人民币升值20%-30%,因为那对中国将是一场灾难,对全世界更不是好事。

  鲁道夫·瑞德尔(中国品牌产品贸易中心(匈牙利)代表):

  在海外设厂进行本地化生产渐成趋势的当下,出于成本等因素考虑,在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欧国家直接建厂难度较大,但在劳动力成本较低和地理位置优越的中东欧实现中国产品的“欧洲制造”则有很强的可行性,进而可辗转进入西欧市场,实现阶段性覆盖欧洲市场,使中东欧成为中国企业进军欧洲的重要门户。
  中东欧地区东邻俄罗斯和乌克兰,西接西欧,此外还沟通波罗的海和黑海地区,在此投资设厂,可以方便地辐射上述欧洲市场。并且,中东欧有着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高素质的人才,这将为中国企业进军欧洲市场提供便捷通道。
  匈牙利处于欧洲统一大市场的中心,是中东欧地区中资和华商最集中的国家。作为欧盟成员国,货物、资金和劳动力均可自由流通,货物运输在欧盟境内不受海关和关税限制,可以直达4.5亿消费者。同时匈牙利海域几个非欧盟成员国接壤,这意味着额外6千万消费者市场。汽车行业是匈牙利外资最多的行业,占全国FDI总额的1/4。中国品牌产品贸易中心项目得到中匈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物流网络高效顺畅,同时可提供展室、办公室和仓储设施等,将中国企业进军欧洲市场提供有效支持。

  邓肯·弗里曼(DuncanFreeman,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投资量非常小,而且主要集中在香港。近几年来,中国企业开始向美洲、非洲以及欧洲投资。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与中国政府对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态度转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严控各种资本外流,企业对外投资受到限制;而如今,中国政府大力支持企业对外投资,不仅包括财政支持、贷款支持等经济鼓励政策,更在对外咨询、市场调研方面为企业提供便利。
  未来能源产业将首当其冲,成为中国政府大力鼓励对外投资的行业;其次还有高科技行业。中国企业自身在对外投资方面的态度,也因全球化趋势而发生改变,由过去出口、合资等相对被动的参与国际化,转为主动对外投资建厂、开拓市场。
  中国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因过去低成本出口的模式不可持续,他们会对外寻求成本更低的投资地。而从事高科技产业的中国企业,也需要对外寻求互补资源的支持。事实证明,对外寻求包括技术、设备等自身短缺资源,是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动因,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然,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一定要在精心调研、仔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TCL对外投资就因事前当地调查不足而失败,这个教训值得中国企业汲取。

  曲直(中国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驻欧洲代表):

  中国商务部选择在中东欧国家之一的匈牙利,建立我们在欧洲的第一个投资贸易促进机构,说明中东欧市场对于中国企业及其向整个欧洲地区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根植于中东欧的“中国投资论坛”,面向中国企业,面向欧盟大市场,将对中欧经贸深度合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565亿美元,比2008年增长1.1%;同年对欧洲投资额达到4.7亿美元,较2008年增长80.8%,其中包括111新项目,增长30%。相信今后在相关各方积极、有效的合作下,中国与中东欧乃至整个欧洲的经贸合作,都将取得更为长足的进步。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莉莉安•贝当古:"逃税门"中 "欧莱"不"雅" 2010-07-23
· 欧盟挑起中欧最大贸易摩擦案 2010-07-02
· 震荡市中欧沪深300采取新投资策略 2010-06-11
· 中欧基金:选择"更灵活"指数基金应对震荡市 2010-05-14
· 中欧基金:震荡市中把握结构性机会 2010-04-30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黄祖斌:中国银行业的利差低于国际同业·[思想]财经洞察:“气荒”濒临 何以解忧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