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武:从金融看世界历史
2010-10-12   作者:陈志武  来源:经济参考网
 

作者:(美)戈兹曼、罗文霍斯特 编著
出版:万卷出版公司

    金融危机给社会带来的当然不仅是消极冲击,也必然有正面影响。比如,由于2007-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社会对金融的阅读兴趣大增,一时间,金融文章覆盖了报纸、互联网,相关书籍摆满机场书店,甚至在大众超市也很醒目, 真是洛阳纸贵。只是,稍微细看,会发现尽是以“战争”为名的书,“金融战争”、“货币战争”、“资本战争”、“股市战争”、“超限战”、“保险战争”、“石油战争”、“粮食战争”,本来当今世界平平和和,十分万幸,但,灌满“阴谋论”的这些书,却让人感到处处硝烟弥漫,战火冲天。遗憾的是,这些“阴谋论”除了让社会过一次戏剧性的虚幻瘾外,其实际效果是,让本来就缺乏金融基因的社会错失正面了解金融的机会,“阴谋论”是智力麻醉剂,使人以为可以由此逃离现代经济,躲回传统。其实不然。
  相比之下,反倒是晚清洋务运动者,不沉浸于“阴谋论”的智力鸦片之中,而是从正面理清现代金融之威力,挖掘中西大分流中之金融奥秘。在当时知识和信息那么局限的情况下,连晚清的智者都知道,“强国梦”不是靠陶醉于“阴谋论”就能实现的,而是要必须学几招、几万招,才有可能。十九世纪末期,薛福成在《论公司不举之病》中评论道,“西洋诸国,开物成务,往往有萃千万人之力,而尚虞其薄且弱者,则合通国之力以为之。于是有鸠集公司之一法。官绅商民,各随贫富为买股多寡。利害相共,故人无异心,上下相维,故举无败事。由是纠众智以为智,众能以为能,众财以为财。其端始于工商,其究可赞造化。尽其能事,移山可也,填海可也,驱驾风电、制御水火,亦可也。有拓万里膏腴之壤,不藉国帑,藉公司者,英人初辟五印度是也;有通终古隔阂之途,不倚官力,倚公司者,法人创开苏彝士河是也。西洋诸国,所以横绝四海,莫之能御者,其不以此也哉?”可见,薛福成很早就认识到,东西方之所以出现大分流,西方近代强大,在于他们有汇集大量资本、“集中力量办大事”、分散创业风险的金融方式,亦即公司与其可以广泛交易流通的股票。
  从《价值起源》中我们会进一步看到,对东西方历史大分流做出过贡献的, 除了薛福成强调的公司证券——股票之外,还有许多其它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当然,对这一结论,一些同仁或许有异议,因为正如本书作者之一William Goetzmann在好几章中介绍的那样,中国于宋朝发明纸币,也属世界上最早,而纸币是所有金融证券中最简单但也最重要、最基础性的证券,因此,中国当初在金融创新上走在世界前面,而不是落后。那么,为什么后来中国会因为金融创新上与西方的分流,进而导致在其它经济与非经济领域的东西方大分流呢?宋朝之后,中国的金融创新基本停顿了,而那时的西方正处于中世纪的中期,他们在比纸币更为丰富的证券创新上变得特别活跃,先是于13、14世纪在佛罗伦萨等意大利城邦推出现代债券、基金,开启了东西方之间的金融创新大分流,并引发、激励出各种经济与社会制度的相配变革创新。
  从现代金融于1860年代进入中国到今天,已经是一个半世纪。这期间,中国和世界都经历过数次金融危机冲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股灾与各类金融风暴、美国每十年左右的金融危机,等等,可是,到最后,不仅没有哪一次危机卡断人类社会跟金融的关系,而且,每次都提升美国、中国以及其他社会对现代金融的依赖度,并且进一步把各国间的经济竞争转变成制度竞争,制度竞争又最终以各国的金融发达度来具体体现。2007-2009年间的世界金融危机是百年不遇,冲击力的确不小,但,最终也不仅不会毁灭金融,反而会深化人类社会对金融的依赖。
  那么,金融到底是什么?为什么金融创新自远古就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并将继续带动其未来进程?《价值起源》对这些以及相关问题作出回答。本书一开始,便给出理解金融创新的一般性分析框架,把各种错综复杂的金融创新放到一个总体框架中,让我们全方位地看到金融创新的必然和价值。为了具体介绍、讨论金融创新,书的两位编著者——William Goetzmann 和Geert Rouwenhorst——选择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熟悉的金融品种作为金融创新案例,包括货币、纸币、债券、股票、基金、期货、期权,等等,以此对金融的一般性道理进行展开。虽然这些证券已经太习以为常,但是,它们是怎么来的?在哪里并且是什么社会与经济背景下出现、发展的?金融创新的背后隐含着什么人类历史、社会变迁的道理?在成千上万的人类金融创新尝试中,为什么偏偏这些创新能够生存发展下来,而其它的却渐渐消失?仔细了解每种金融证券发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经济背景,不仅能把表面看似枯燥的金融工具、金融理论模型变活, 加深我们的整体知识,而且也为中国金融市场的下一波、下几波的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实际上,如果缺少现代金融视角,人们会难以看清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
  货币的起源同时是价值的起源,也就是说,在货币出现之前,虽然“东西”有价值,但却因为没有跨越“东西”的通用价值度量衡,而无法得到具体的度量。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化,不仅度量价值的工具、手段得以升华,而且使价值跨越时间、跨越空间的配置交换变得越来越便利。结果是,商品市场与金融市场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得到拓展延伸,人类社会的总体福利配置不断得到优化,此即金融创新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道理,也是《价值起源》所展示的金融逻辑。
  《价值起源》的价值是多维的,不仅给我们详细解读今天已普及的金融证券的来历,而且,也是一部最为权威的从金融看世界历史的著作。特别是,一般的金融史著作,要么只谈中国的金融史,要么只谈英国、美国或者意大利单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史,而《价值起源》把世界各国都放在同一个时间轴上,看看过去五千年中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古代中国到中世纪西欧、到二十世纪的金融创新,是如何推动世界进程的。
  本书的两位编著者都是我在耶鲁的同事,他们既是现代金融学研究领域的领头人物,又是新一代金融史研究的推动者。《价值起源》这本书可以说是最经典、贴切地综合了他们两人一生的学术追求和学术视野。 我尤其要说的是,自1986年至今,William Goetzmann一直对笔者影响很大,是他让我看到学术之林居然能有这么深、那么广,改变了我的学术生涯!
  1986年,我和William Goetzmann一起进入耶鲁大学的管理科学博士班,当时,我们可以选择金融经济学、管理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运筹学中的任何一个领域作为专业。在他的建议下,我选择了金融经济学专业。后来,由于我的工科背景,一直到2000年前,我所关注的基本都是纯技术性的金融理论。2000年中的一天,在耶鲁校园里的一条街上,我碰到William Goetzmann,他当时正手拿一本书、兴冲冲地从邮局往办公室走。见到我,便高兴地把书摆在我的眼前,说:“你看看,这是齐国管子的经济著作,他说到的关于齐国货币政策、公债举措,是多么精辟呀!”——他这么一说,倒是让我为难,因为作为中国人,我当时真的不知道管子的经济思想是什么,更谈不上对他讲的内容作出回应,而他作为美国人,却对管子是那么着迷,还在办公室里给我讲解商周时期的硬币、宋代的交子、明代的纸币,他的办公室就像世界金融博物馆,摆满了中国和其他国家不同朝代的钱币、债券、股票、期权正品!
  到2001年,他又写出了两篇关于十九世纪上海股票交易、中国债券市场起源的论文,再次冲击我的思路,因为这些都是我原来一无所知的。当时就想,我学了这么多的金融理论,也发表了好些学术论文,但,对数理金融理论背后的真实金融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来,却一问三不知!尤其让我感到羞愧的是,自己对中国的金融史、经济史、甚至一般历史,了解得如此之少!
  受到William Goetzmann的启发或者说刺激之后,我的金融思考和学术视野在不知不觉地转变,拓展到技术金融之外,以至于今天,我能从历史和大社会背景下理解金融,或者说从金融交易的角度解读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变迁。金融的世界还可以这么丰富多彩,这真是我原来所没有想到的。而我这些年能够走过这样的学术与思考历程,还真要归功于William Goetzmann!
  他和Geert Rouwenhorst编著的《价值起源》,以最系统的方式把他们的学术追求和敬业精神展现在我们眼前。这么多年里,能够跟耶鲁大学众多一流学者一起学习、共事,近距离体会他们的敬业和对知识的痴迷,真是我一辈子的幸运!我希望许多朋友、同仁也能够从《价值起源》中感受到这些,因为《价值起源》带给我们的,不只是中国社会和个人今天需要的知识,而且也包括真正学问人的最高境界。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著名主持人汪涵将推出读书节目 2010-10-09
· 北京图书大厦举办长假系列读书活动 2010-09-30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书香两岸读书会成立 2010-09-26
· 今年深圳读书月备355项阅读大餐 2010-09-19
· 新疆第五届天山读书节启动 2010-09-10
 
频道精选:
·[财智频道]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频道]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频道]央行盯的或许不是CPI·[思想频道]地产已成投资业“鸦片”
·[读书频道]《五常学经济》·[读书频道]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