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力量》嘉宾-各国学者观点
2010-09-13   作者:  来源:经济参考网
 

    杰尔·福斯勒(世界大型企业研究会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

    跨国公司带来的好处

    事实上,跨国企业为其所投资的国家,并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都带来了巨大的好处。曾有一项针对跨国企业的研究。以美国为例,这里有很多企业的公司驻地都不在美国。无论跨国企业在哪儿经营,与当地企业相比,这些企业都更加先进且富有竞争力。跨国企业确实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也创造了薪金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就业机会。

    中国公司“走出去”

    中国是一个大国,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很多(商业)做法已被当成标准或规范。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动机不足。而一旦走出去,企业将面临非常不同的情形。现在的一种趋势是,中国企业并不关心其所进军的市场有什么特点,也不去了解在这个市场中有关人员管理或初始投资的一些敏感点。

    威廉·莱宗尼克(原美国企业史学会主席,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洛厄尔分校教授)

    日本公司成功秘诀

    日本公司的成功有几点原因;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就是他们建立了高度集体化的组织,这样,他们就可以为与员工提供很多就业保障。他们培训员工。

    日本公司战胜美国

    在美国的生产过程中,工人只是从事生产劳动的。他们只是操作机器。而日本却说“不,我们也要让工人成为改善机器运行方式的技术的一部分,要让他们与工程师之间进行互动,工程师将这些集体的学习过程进行扩展,于是,他们胜过了美国。

    杰弗里·琼斯(原美国商业史联合会主席,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

    公司文化

    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他们逐渐发展出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这些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公司起源地所属国家的文化,也反映了建立公司的人们的文化,在塑造企业文化时,创办人往往是至关重要的。

    关于“失败”

    在美国,企业认为失败可以被彰显,是作为你已经尝试过的标记,这次没有成功,但下次你一定会成功。

    公司文化全球化

    在企业成长时跨越国界建立信任,带来的不仅是他们的产品和技术,还有他们的文化。而在过去几十年中,这确实是全球化的故事中重要的一部分。

    理查德·西拉(原美国经济史学协会主席,纽约大学商学院教授,《剑桥美国经济史》作者之一)

    公司的“代理问题”

    公司总是会遇到很多问题。有时经济学家将这些问题称为“代理问题”。公司的经理可能在利益上与公司所有者,即公司的股东存在冲突。经理可能只注重利润,而不顾及工人及其所在的社区。

    L·E·小波泽尔(现年97岁,美国著名法学家,《西方现代社会的经济变迁》合著者)

    “人”的概念

    西方法律一直以来坚持的一些原则,其实都可以溯源到罗马法律,在罗马法中,有“人”这个概念,也就是所有的能够对财产宣布所有权的任何个体,而且这个个体具有可以起诉,也可以被起诉的权力。起诉和被起诉听上去并不太像是权利,但是事实上,它们都是。现在,人们需要对公司下一个定义,而且,很明显,公司拥有自然人所拥有的一部分权利,

    早期公司

    早期公司和现代公司之间存在的差别就是:早期公司大多数扮演的都是一种类似政府的角色。

    公司出现的标准

    我认为,现代公司出现的标准就是,普适性公司法的通过,公司法的出现使人们可能通过简单的程序在相关政府机构进行注册,就能成立一家公司。

    斯坦利·恩格利曼(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经济学及历史学教授《剑桥美国经济史》主编)

    企业文化

    我一直认为企业文化这个词是针对一些大型企业和公司而言的,这类企业能够产生较大的文化影响,因此被称为企业文化或大型文化。事实上,19世纪初,美国企业的数量相当少,而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各类大型企业,超过一半的商业形式是企业,很显然,这与19世纪初的情况是全然不同的。因此,我们很难判定现在和以前的情况到底孰好孰坏。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我们可以说大型企业是好的,因为它们拥有高价值的产出,为人们带来利益。而另一方面,有些人不喜欢大型企业,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企业太具有政治影响力,过于控制消费需求。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差别在于你是否看重低价商品。

    公司与政府

    我很难想象政府接管并运营企业并且实施相关政策的情形。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在西欧和美国等地,相当多的企业是由个体运营的,如果由政府来接管的话,则可能会对企业的增长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约翰·戈登(美国经济历史学家,《伟大的博弈》、《财富的帝国》作者)

    永无止境的公司探索

    没有人知道如何管理现代工业经济,也不知道需要什么样的规则使其有效地运转,并且不允许任何人变得过分强大,以至于他可以逍遥法外。我们不得不花一段时间学习如何做这类事情,我们还在以很多种方式做这类事情,因为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垄断与创新

    垄断事件就是你拥有特定商品的所有供应,无论是石油、钢或铜,或你知道的其他物品。如果你拥有这一切,那么每个想购买的人都必须到你这里买,因此,你可以设定商品的价格,你不必努力工作,你不必创新,没有人因为竞争对手而强迫你降低价格,因为没有竞争对手,你不必这样做。因此,垄断必然滋生臃肿、愚蠢、懒惰和没有创新。一旦垄断结束,创新就会增多,而价格会降低。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垄断总是邪恶的,因为垄断会滋生懒惰并导致没有创新。

    弗朗西斯?赫塞尔本(现年94岁,美国著名领导力专家,美国德鲁克基金会创始人、首任CEO兼总裁,美国西点军校领导力研究主席,美国领导与领导学会主席)

    公司的未来

    我觉得这是个普遍接受的事实:如果我们想成为未来世界的一部分,如果公司或者组织想成为未来世界的一部分,就不能仅仅重复过去,而我们之前就是那样的。而今,改变、创新、企业家的精神,这些都是未来的组成部分,于是你可以做出选择:要么重复过去,要么改造组织、改造企业,而且需要不断地改变,不是为了改变而改变,而是为了使组织运行更加高效。

    公司与军队

    谁能想到西点军校——为美国军队培养将领的军事院校,竟成为最好的商学院,让人非常惊讶。

    约翰·奈斯比特(未来学家,《大趋势》作者)

    在美国开公司

    在美国是最简单的,你一天就可以创立一个公司,你只需要说,我要创立一间公司,这个是公司的名字,即使没有钱也可以。

    政府与公司创新

    政府和公司必须做得事情是为其发展创造一个环境,为其科技创新提供一个环境,他们自然发展,你并不能说出它们什么时候会有所创新,这是不能强求的。

    中国时代

    中国是这样一个伟大的故事。中国是我们时代的故事。中国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故事。在这里,我们发现我们正置身于这个伟大的故事之中。

    弗雷德·伯格斯滕(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1977-81年美国财政部助理部长)

    欧洲与美国跨国公司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开始增加国外投资,大部分都进展顺利,但也受到了很多反对。欧洲人就美国如何购买世界和对其产生的不利影响著有许多长篇大论。其中比较著名的是Jean Jacque Shuader的《美国的威胁》,书中警示所有的欧洲人,美国的投资会如何取代他们、诋毁他们的主权、使他们以与欧洲截然不同的方式为美国人劳动。这些当然都是毫无意义的,美国的投资只占他们国家经济的一小部分,他们很快的开始学着接受这一现实。

    美国与日本跨国公司

    在20世纪80、90年代,日本成长为经济大国,开始在美国进行大规模投资,收购公司、购买洛克菲勒中心、在加州购买高尔夫球场。在美国,人们大声疾呼“很可怕,日本正在购买我们的国家,他们将把我们的国家带回东京,这对美国来说将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这也是荒谬的。投资其实非常小,我们对日本投资进行了调查,发现这对美国是有利的,它能提供工作岗位、引进技术,是一件积极的事。

    中国公司走出去

    我认为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最主要的改革是,尽量阐明公司的行为及其境外投资纯粹是出于经济和商业上的考虑。只要交易出于商业考虑,我认为在美国,在欧洲,在任何地方都不会有问题。他们害怕的是,这些投资可能出于某些政治目的。国有企业,尤其是当企业为国有、归国家管理时,表明企业出于商业目的尤为重要。

    安东尼·阿格塔米尔(新兴市场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最早构想了“新兴市场”的概念,《世界是新的》作者)

    跨国公司双刃剑

    事情通常是一把双刃剑,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跨国公司就是这样的。早期的跨国公司出现在荷兰和比利时等国,Viddi公司起初就是殖民公司,它们所作的很多事情都是不好的。在早期,这些公司奴役当地人,而不是带去工作岗位,并且掠夺或低价购买大量的矿石。从根本上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发生了改变。现在从不平等的关系转变成了较平等的关系。与以前相比,跨国公司带来了更多的好处、更多的工作岗位、更多的研究和更多的技术。它们提供的价格也更加合理。

    新兴市场的力量

    当前的财富500强中有75家公司来自新兴的市场。在2000年,只有19家,1988年,我刚任职时,还没有一家来自新兴市场。现在500家企业中有75家。其中有29家来自中国,这些企业发展得非常快。我认为,10年后,财富500强中会有250家企业来自新兴市场。

    中国公司“走出去”

    在全球化学习过程中,存在哪些障碍呢?我认为,最大的障碍主要是全球化的思维能力。全球化的思维非常难。在学校,你并不能学到全球化的思维方式,你需要的是时间,需要像深入战地的摄影师一样,需要将年轻的管理者派往境外公司,在那里学习如何经营、交易如何进行、消费者如何消费。就像宝洁公司将他们年轻的管理者派往中国了解中国人如何刷牙或吃些什么一样。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新疆第五届天山读书节启动 2010-09-10
· 《读书与怀人》 2010-08-23
·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价值投资者的必读书 2010-08-13
· 深圳读书月"全民阅读网"上线 2010-08-11
· 第六届江苏读书节在南京开幕 2010-07-20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易宪容:央行挥动稳健货币政策大棒·[思想]陈晓彬:“民企参军”将实现强军富民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