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企业 >> 食品 >> 食品企业5
金浩茶油致癌物超标 监管部门渎职帮企业糊弄民众
2010-09-01   作者: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让社会监督充分发挥效力,还需要在体制内引入对监管机构的问责制度,避免公共安全危机发生后,相关失职渎职者“金蝉脱壳”
  日前,互联网上部分网络论坛及微博陆续出现“湖南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金浩茶油被查出含有致癌物质超标6倍”的消息,对此,金浩茶油8月20日发布公告,称报道属谣传,旗下主打产品“金浩茶油”系列高档食用植物油质量安全可靠。8月21日,湖南省质监局迅速发布抽检合格结果公告。一场关于“国家免检产品”金浩茶油“致癌”的“谣言风波”看似逐渐平息。而私下里,湖南省质监局多位内部人士证实,早在今年3月,金浩公司等即被查出致癌物“苯并芘”严重超标,政府与企业选择了秘密召回,消费者至今茫然无知。分析人士称,金浩茶油秘密“召回”事件的关键在于,政府部门和企业面对问题产品选择秘密处理的方式,且召回不彻底,侵害了公众利益。(8月30日《新世纪》周刊)
  这是让人愤怒的一幕。不仅仅是茶油出现问题,更在于出现问题之后,监管机构的做法──不是站在消费者一边,及早披露信息,停产整改,而是迅速把屁股坐到了企业那一边,先是出具合格证明蒙蔽消费者,给出劣质的定心丸;接着帮企业秘密召回,让“不明真相”的群众继续消费,继续受害。这样的做派似曾相识──2008年在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当中,当地政府部门一度就是采取的这种措施,结果怎么样?纸包不住火,最后还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没想到,相似的一幕再次上演。
  质监部门为什么要这么做?“粮油问题关系国计民生,不公开问题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这是官员的辩解,但这样的辩解显然是乏力的,正因为关系国计民生,才需要高度透明,才不能欺骗百姓,这种小聪明的办法,最后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就像现在发生的,由于官方权威的信息不明确,究竟超标状况是怎么样的,究竟哪种产品或者型号是有问题的,你不告诉大家,只能让消费者在茫然当中做出更强烈的反应──干脆认为你所有的产品都有问题。就结果而言,对企业的打击可能是灭顶之灾,伤害更大。实际上,当地官方之所以这么做,“维护稳定”显然只是借口,最重要的是这是当地的利税大户,甚至也会与当地形象挂上钩,地方保护主义会上升到无以复加的高度,在这种情况之下,质监部门即便能够查出问题,也很可能在当地主官态度之下进行遮掩,沦为帮助企业欺骗公众的“工具”。
  有关部门的公信力就是在这类欺骗中搞丢的。大家感觉你不是代表消费者在监管不良企业,而总是代表不良企业在监管群众的“情绪稳定”。长此以往,有关部门、有关专家的公信力越来越差,这也就是在圣元奶粉事件中,在长江野生鱼有无毒事件中,不少老百姓就总会采信小道的原因,尽管官方一再解释,情况不是那样的,但总有一部分人不愿意相信,总觉得是在“蒙人”。如果公信力呈现出如此成色,其实是很值得警惕的。
  我们一再强调这是一个“民本”的时代,但不少事情总是会搞成“资本”的时代。比如说,别看湖南省质监局一位高层拿“维护社会稳定”做挡箭牌,其实这种行为一经证实,便应该追究法律责任。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生产者发现其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显然,当地此次所谓“召回”既不合法,也不合规。
  官员巧言掩饰私下处理问题产品,而不是向消费者告知真相的企图,监管者的屁股不坐在消费者这一边,你怎么让他“替人民说话”?或许,最好的办法便是让媒体、非政府组织、普通民众参与到监管当中,避免监管部门总是在这种是非之中唱独角戏。而要让社会监督充分发挥效力,还需要在体制内引入对监管机构的问责制度,避免公共安全危机发生后,相关失职渎职者“金蝉脱壳”。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金浩承认茶油致癌物超标 近9吨问题茶油未召回 2010-09-02
· 金浩茶油含有致癌物质 南昌超市仍未下架 2010-09-02
· 中国“低焦油”卷烟致癌不含糊 2010-06-24
· 安徽检出晶鑫牌面粉致癌物超标 2009-04-01
· 中医专家提醒:传统食物也会致癌 2007-09-26
 
频道精选:
·[财智频道]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频道]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频道]动荡时代的世界经济将走向何方·[思想频道]张五常:储蓄与投资不是两回事
·[读书频道]《五常学经济》·[读书频道]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