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真实性”成为商业的内核
2010-08-12   作者:张小平  来源:经济参考网
 

    先说一件最近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
    某天晚上,突然有人按我家门铃。我打开门后,看到站在门口的是一位面露羞涩的小姑娘,她手里拿着一摞印有瓜果蔬菜和日用百货图片的宣传单,她是来上门推销的。如果照往常,我会直接拒绝,但这次的这份宣传单却让我来了兴趣:
    第一点是“省”,免费送货上门;第二点是“快”,9分钟之内送到;第三点是“廉”,因为没有店铺和中间环节,价格比市场上低不少;第四点是“鲜”,声称是24小时之内的新鲜果蔬。
    要知道,我所在的小区里的绝大多数业主都是年轻的白领。他们收入颇丰,却过着“朝七晚八”的生活,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时差不多已经是晚上七八点了,疲惫的他们虽然想吃新鲜的瓜果蔬菜,却懒得出门购买。而这家可以送货上门的果蔬网上超市宣称的四大优点恰好可以解决小区白领们的难题。
    在小姑娘敲门之前,我正在犹豫要不要出门买点水果,拿到这份宣传单后,我立即拔打电话定了几份水果。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我大失所望:首先,送货的时间长达20分钟;其次,斤两不足;最后,我最介意的是,水果不太新鲜,甚至有点腐坏。
    我再次拔通了这家网上超市的电话,对他们说:“真实和诚信是你们这种新兴购物方式长久生存下去的唯一法则。下一次,如果我买到的商品还是和你们承诺的有偏差,我不会再给你们打电话,因为你们会永远失去我这个客户。”
    读完詹姆斯·H·吉尔摩和B?约瑟夫?派恩二世合著的《真实经济》的译稿后,这件事又再次引发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
    星巴克咖啡的成功总是让许多人感到费解:一间很普通的咖啡厅,咖啡也卖得很贵,但是我们却常常会去光顾这家咖啡厅,而且它还成为了世界上最知名的咖啡连锁品牌。为什么呢?是因为星巴克的咖啡像它标榜的那样,是世界上最美味的咖啡,还是因为它的经营者长袖善舞?
    《真实经济》的两位作者给出了答案:“星巴克可以从每杯咖啡中赚取几美元,但事实上咖啡豆只值几美分。消费者为什么心甘情愿地为星巴克咖啡买单呢?因为星巴克给顾客提供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喝咖啡的体验,这种体验注重氛围的营造和煮咖啡的现场表演。可能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其他公司比星巴克更认真、更踏实地去追求消费者所需要的真实性了。”
    原来,真实性才是星巴克“漫天要价”的理由!
    詹姆斯·H·吉尔摩和B·约瑟夫·派恩二世合著的《体验经济》一书让人印象深刻。而在《真实经济》中,他们延续了对“体验经济”的思考并进一步深入分析,提出了一个对生存在21世纪的企业来说无比重要的概念——真实性。
    真实性对企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现代人越来越把产品是否真实作为他们作出购买决策的依据”。
    诚如在《体验经济》中所说的那样,现实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了能够普遍地、大规模地满足马斯洛理论中的最高层次需求——“自我实现”——的阶段。消费者已不单单满足于物美价廉的产品,而是希冀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或价值判断,“他们购买的东西必须能代表他们的自我形象”。
    真实性既体现在有形产品上,也体现在无形的服务中。看看星巴克咖啡是如何描述它独家调制的黑围裙特级咖啡的吧:赤道的阳光、热带雨林、矿泉水、薄雾与火山土共同孕育了这杯特别的咖啡。再回想一下星巴克咖啡馆里的格调、音乐和家具,你就会明白它虽贵却让那么多消费者“趋之若鹜”的原因。星巴克用一杯咖啡传达了自然真实性的诉求。
    如此说来,真实性原则对企业经营者来说真是莫大的福音,他们本该主动为之才对,可现实呢?两位作者发现,尽管《体验经济》一书非常成功,但许多企业对“体验经济”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作了一些表面功夫,却根本不改变其核心的业务实践。光凭这一点,就会被消费者认为是虚假的和不真实的。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两位作者认有必要在阐述了概念之后再传授给企业经营者们落实的方法。在本书中,他们提出了5种真实性:自然的真实性、原创的真实性、独特的真实性、参照的真实性和有影响力的真实性。
    初级产品——自然的真实性:强调材料的纯天然和绿色;
    有形商品——原创的真实性:强调设计的原创性和个性;
    服务——独特的真实性:强调服务的真诚、人文关怀和独特性;
    体验——参照的真实性:强调历史传统与文化架构;
    转换——有影响力的真实性:诉求个人理想或集体愿景。
    阅读本书,你会发现一些企业之所以会成为“百年老店”的原因——真实性的原则已是它们践行的标准,如苹果公司、IBM公司等。为什么这些企业如此看重真实性呢?因为商业不仅仅是关乎金钱的生意,从根本上来看,商业更应该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系。
    两位作者无疑是继承了古典主义经济学的衣钵,他们的论述中充满了人文主义情怀和哲学思辨的意味。他们对经济日益僵化为一种只追求利润的盲目行为感到痛心不已,一如管理大师德鲁克曾经点明的那样:“企业不是为了赚取利润,而是为了制造客户”。在现在这个物质极大充裕的世界中,我们必须重申商业的本质,它是一种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经营者和消费者不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
    这本书提供了一些可供企业直接操作的原则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其中的理念非常值得中国的企业家们深思。赢取消费者的信任不是靠低廉的成本、漫天的广告或是不着边际的营销,而是全力满足消费者对真实性的渴求,并且忠于自我、说到做到!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深圳读书月"全民阅读网"上线 2010-08-11
· 第六届江苏读书节在南京开幕 2010-07-20
· 深圳民间读书会网罗爱书人参与 2010-07-20
· [读书频道]《五常学经济》 2010-07-01
· [读书频道]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2010-06-08
 
频道精选:
·[财智频道]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频道]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频道]不够职业的基金业“被娱乐化”·[思想频道]钮文新:美国需要的是加息
·[读书频道]《五常学经济》·[读书频道]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