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己先利人:市场信念基石与无穷可能性
2010-08-09   作者:徐瑾  来源:上海证券报
 

张维迎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这就是亚当·斯密在1776年为世人所勾勒的“看不见的手”从“自利”导向“利他”的路径,就此奠定了经济学理性人的基石。1982年,23岁的张维迎还是西北大学的一名研究生,第一次接触《国富论》,从书本上开始建立市场经济的信念。28年后,他在《市场的逻辑》一书开篇尤其禁不住疾呼:“市场经济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是人类进步最好的游戏规则!”张维迎关于市场的基本逻辑颇为简单明了,如果一个人想得到幸福,他(或她)必须首先使别人幸福。更通俗地讲,利己先利人。
    初次接触斯密的两年之后,张维迎写出了两篇论文,一篇关于双轨制,另一篇讨论企业家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这两篇早期论文,隐含了他对于市场信念的两大基石:他甚至简化将其成为一个公式:市场=价格+企业家。之后,张维迎进入国家体改委、获得牛津博士、入主北大光华,声名鹊起的同时,他的语不惊人死不休也使得“国企冰棍论”、“官员是改革中受损最大的利益集团”、“北大改革”等言论在等多次舆论交锋中成为众矢之的,几乎成为民间最负骂名的经济学家。但是,他对于经济以及中国现实的视角,始终不曾远离价格与企业家这两端,甚至包括他在日后从事的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等等,这成为我们理解张维迎最好的切入点。
    说市场,不得不回溯人类的历史。贸易比国家更久远,有贸易自然也有市场,然而受限于技术,市场制度并未为所有国家带来突飞猛进的变化。凯恩斯曾经估算,从公元前2000年到18世纪初的4000年里,人类生活水只发生了一倍多的变化,凯恩斯的看法得到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研究支持,他认为,在相当长时间内,人类经济模式呈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高度相关的态势,也就是人口规模决定经济规模,同时贫富差差距也没那么明显,公元1500年时候,最富国家的人均GDP只是最穷国家的3倍。
    但是,最近两百年却出现了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之间的分离,甚至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在世界范围内已没有什么关系:亚洲(不包括日本)占世界人口54.6%,GDP只占世界的16.4%;而占世界人口18.4%的发达国家,GDP占世界的58.7%。原因何在?张维迎认为是因为不同的国家走上了不同的制度之路,有些国家率先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尽管还有各种细节上的争论,但现代经济学理论和社会实践表明,市场经济是我们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最有效手段”。
    随着新技术的发现,数次工业革命推动着生产率飞速提升,也使得市场经济模式有了与众不同的表现——最近一百多年,上帝如此垂青市场机制国家,以至于市场经济敌人或者替代方案要么早早出局,要么黯然失色。若张维迎所言,“市场经济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平等的一种制度,它给每个人提供机会,拒绝特权。它可以使一些穷光蛋变成富翁,也可以使富翁变成穷光蛋。”
    那为什么还是始终有人在反对市场呢?张维迎列举的几条理由是,首先,既得利益者、特权阶层不太喜欢市场经济,当市场经济这种强调机会平等的体制出现对于特权阶层构成挑战;其次则是思维上的无知,缺乏理性思维,理性看市场与直观看市场,感受完全不同。这也是张维迎所谓市场经济的毛病,“当你能享受到它的好处的时候,你可能看到的都是它的缺点;当你没有机会享受它的好处的时候,它也没有办法告诉你它的优点在什么地方。特别是由于政府或者某种强权的不恰当干预,破坏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使市场经济表现为病态市场经济的时候,人们往往以为这是它本身的毛病。”
    如果没有意外,中国2010年将取代日本成为第二经济体。对应着安格斯·麦迪森研究,如果经济制度的差别造成人均GDP的差异,那么随着中国、印度等人口大国的市场化改革,将可能逆转过去200年里出现的世界范围的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之间的背离。麦迪森预测, 2030年中国的GDP可能达到世界总量的23%,同期印度为10%,美国为17%,西欧国家合计13%左右。张维迎更进一步,给出一个大胆预测,未来50年、100年后或许又回归到19世纪之前状态:“即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相当,人口大国也是经济大国,呈现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中预测的西方世界与东方世界的均等化(equalization)。”
    这就是所谓亚洲世纪或者中国世纪的到来么?显然是大势所趋,但是预言不会自动实现,张维迎认为,答案取决于中国的经济增长,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也并不容易,需要三个转变:从主要依靠出口推动的增长,到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更为平衡的增长;从低成本、廉价资源、廉价劳动力支撑的增长,到基于创新、更高附加值式的增长;从企业的自然型增长,到产业整合型增长。归根结底,解铃还需系铃人,张维迎亦认定,上述三大转变进展如何均依赖于中国的体制改革,包括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
    中国改革三十年,没人能够否认市场机制引入带来的巨大成效,然而进一步深化改革是否能推进,并非如同想像中的容易。正如历史学家所言“历史性的巨大转变是花高价买来的,有人还以为自己买到的是减价货”。我们都是理性人,俱为市场一员,都需要市场经济,捍卫市场经济并非经济学家独力能支,亦非其唯一责任,增长更需要平衡上层与下层日益加大的对立与隔离。
    罗马哲人西塞罗所谓“捍卫自由时的极端并不是罪恶,追求正义时的温和并不是美德”,或许,这正对应着张维迎在当前语境下的格格不入、极端出位甚至桀骜不驯。经济学作为伴随中国经济改革三十年应运而生的显学,对自身的期待显然远远超出了学科疆域,而多重转型下的今日中国,独立的学术思考尤其难能可贵。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第六届江苏读书节在南京开幕 2010-07-20
· 深圳民间读书会网罗爱书人参与 2010-07-20
· [读书]《五常学经济》 2010-07-01
· [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2010-06-08
· 《悬崖边的贵族》的断想读书留香 2010-05-18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易宪容:央行挥动稳健货币政策大棒·[思想]陈晓彬:“民企参军”将实现强军富民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