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方式与过程远比观点更有价值
评《陈志武说中国经济》
2010-08-06   作者:叶雷  来源:上海证券报
 

    陈志武教授近年连续出了多本经济随笔集,《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24堂财富课——陈志武与女儿谈商业模式》、《金融的逻辑》等都很畅销,我基本上都看过。特别是《金融的逻辑》给我的印象比较深。他在书中提出了一些攸关我们反思历史、探索未来之路的问题,也给出了他独到的见解,很能给人以启发。但我觉得,作为理工科背景的经济学家,陈教授的论述,似还缺乏对政治文化的历史考察,视角过窄,难免偏颇。比如,关于政府负债与民主的关系,我们只需要考察一下英、美、法等国家行政组织的历史演变,就可知道并非政府负债导致了民主,而是民主分权的传统逼迫政府负债。
    《陈志武说中国经济》是陈教授近几年接受《新财富》、《南风窗》、《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等媒体访谈的结集,主要内容涉及改革开放与中国经济成就、国进民退、国富民穷、金融危机与金融市场变革、政治与生活幸福等诸多方面。由于是访谈,所以观点比较鲜明,读起来通俗易懂。如果要从一个侧面了解中国经济的一些热点问题,这本书确是不错的选择。陈教授提出的一些问题,应该充分肯定,但他提出的观点,给出的建议,则需具体分析。
    比如“国有”与“民享”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话题。如何将理论上的“全民所有”变成现实的“全民所享”?陈教授的建议是,将各级国有企业分别组建成各级国民权益基金,按人头将这些国民权益基金分发给老百姓,老百姓可以长期持有,也可以交易,国有企业的利润以分红的形式发给老百姓。据陈教授估算,这样大约每个中国公民可以领取到价值6万元左右的资产证券,每人每年还可以以分红的形式获得5000左右的资产性收入。更重要的是,这样将真正发挥出老百姓的主人翁精神,将对中国的经济转型、法治建设和政治改革产生举足轻重的积极影响。但在我看来,中国的人口是变动的,国有企业也是变动的,理想设计虽好,但缺乏现实操作性。
    在谈到经济发展的“中国奇迹”时,陈教授直率地指出,这并不是真正的奇迹,只是重复东亚国家在二战之后、西方国家在更早时期的经历而已。这个奇迹的取得,一是享受了巨大的人口红利,二是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制度红利,三是体现了后发优势,四是分享了经济全球化的红利。由于中国经济的“奇迹”是基于西方国家主导的现代工业技术和自由贸易体系基础上的,因此,中国的经济高增长还能持续多久,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就取决于我们对规则的话语权有多少,对规则的制定权掌握和体现了多少。这个论点,可以商榷的地方不少。
    关于金融危机与金融改革,陈教授说得很直白:“我国金融业目前还是比较原始,不能因为金融危机而停止变革。”陈教授的这个观点,我很赞成。度过温饱阶段之后,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一个“钱”字,钱是什么,钱就是金融。钱生钱,才是最快的赚钱。任何一个国家和个人的发展和发达,都离不开钱,都离不开金融。如果从经济的视角解读美国历史,那么美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已经发生正在发生而且依然会不断发生地金融创新史。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为什么领先世界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有纸币、钱庄,比西方早了600多年。
    关于政治与幸福生活的关系,我对陈教授的观点深表赞同。陈教授的核心观点说,大家都在谈政治,是不正常的,让少部分真正关心政治的人去谈政治,对于绝大多数公众来说,追求幸福生活才是生命的真谛。发达国家的老百姓为什么大多数不喜欢谈政治呢?就如有人说“即使一个傻瓜当美国总统,美国也坏不到哪里去”一样,一是发达国家讲法治,讲程序,政治在制度的框架内,处于稳定状态,没有什么值得特别关注的;二是发达国家制度权力相互制约,以权谋私的空间太小,加上官员是由竞争产生,所以愿意当官的人也不多。我国法律和规章不少,但不折不扣执行的不多,民主政治还未深入人心,政治依然直接攸关每个人的生活,所以我们都喜欢谈政治。“我们每一个人都处于被动的、处于求国家、求政府的位置的话,我们每个人是不会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
    陈教授有关“税负”、“私有化”、“福利”、“劳动”、“企业”、“粮食安全”等问题的有些观点,对我们依然具有启蒙价值,如“赢取利润仅靠个人机遇和聪明才智不够,在勤劳和富有之间必须搭建市场经济制度的桥梁”,“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权利平等和交易自由,而不是在区域发展战略”,“一个国家的制度质量,从根本上决定了其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效率,因而决定其竞争力的高低”等等。但有些观点,则大可商榷,比如“加速私有化,老百姓的收入才会更多”,“只有私有化才能实现真正的宪政民主”等。且不说别的,转型国家“休克疗法”留下的惨痛经历,就足够让我们深思了。
    有个广泛流传的说法,对同一经济现象,10个经济学家会有11种观点,但经济学家之所以依然受人们的尊敬,就是因为他们的思想之花比他们的准确预言价值更大。对陈志武教授的新著,我们也当如是观。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频道精选:
·[财智频道]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频道]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频道]动荡时代的世界经济将走向何方·[思想频道]张五常:储蓄与投资不是两回事
·[读书频道]《五常学经济》·[读书频道]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