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7-26 作者:胡飞雪 来源:上海证券报
|
|
|
 |
秋风
著,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
在中国当前的国情和语境中,若想成为合格的且能有所成就的公共知识分子,至少需要具备如下几个方面的专业知识体系,一是历史文化,包括中国的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二是经济学,三是法学,四是自然科学,五是道德哲学。以此眼光审视秋风先生的这本《政府的本分》,相信多数人会同意,秋风先生基本配得上公共知识分子这个称号。
《政府的本分》讨论了六个话题,但主基调却可以概括为一个,正如作者在“前言”所说:“唯有以权利的合理界定和平等保障为前提的繁荣,或者说唯有公道的繁荣,才是健全的、可持续的繁荣。本书各篇文章即以此作为分析范式,集中于讨论经济现象背后的制度原因,讨论解决经济问题的制度路径,追寻通往公道的繁荣之路。”
由央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引发过一阵有关大国的舆论热潮早已消退,但秋风先生对大国定义透过物障直指人心的描述,或许长久地将促使人们深思:城邦或者国家,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伦理性存在,统治的正当性在于其能增进“公共善”,向人们供应正义。正义是国家的根本特征,圣奥古斯丁曾说,没有对正义的追求,国家就跟盗匪团伙没有区别。所以中世纪的普遍信念是,国王在上帝和法律之下,暴力本身不足以让一个人成为统治者。他必须服从上帝与法律,才享有统治权。这一点,其实也正是周的“礼治”背后的政治哲学:天子与诸侯的统治来自于礼,而非力。为什么中外先贤圣哲都推崇文治而贬抑武斗呢?要点无非有二,一是文治合乎人性人道,二是退一万步讲武斗在经济上也极不合算,与整体理性更不沾边儿。
对中国近30年来的演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本书“改革与变法”一节为读者提供了新颖的见解。作者认为,大概可以将各式各样的变革归纳为两类:深思熟虑型与随机应变型。中国古代的历次政治变革,都有强烈的深思熟虑色彩,但近30年的变革,却是随机应变型,也即常说的“摸着石头过河”。其特征是,先让想干的人干起来,再由想规范的人来规范,换言之,先变革,后变法。以现实的眼光,也许变法只能如此,但问题也由此而来,在有些情况下,有些人不想变革,更不想变法。所以秋风先生称近30年来的一些改革为“违法”的改革,当然这些改革的主体主要在民间。也有出在市场层面的。由于深受计划经济、大政府主义的观念束缚,至今有些人一旦发觉市场上出现了不正常不公正现象,往往会习惯性地呼吁政府出面干预。本书在“别逗了,八成人都住经适房?”一节中,直言不讳地批评了这种习惯性思维:“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对政府、对民众来说,都是如此。许多人迷信政府,以为只有依靠政府才能过上幸福生活。比如,许多人谈论政府应当建设廉租房。然而,城中村农民所建的出租房不正是廉租房吗?所以,民众如果真的要主张所谓的‘居住权’,那对政府提出的首要责任,也是要求其节制权力,让市场更正常地运转。相对于政府,市场总是民众更好的朋友。”
书中关于孔圣人“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梳理辨析,新意迭出。在秋风先生看来,过去对“不患寡而患不均”有两种断章取义望文生义的误解歪说,一是认为孔子此言提倡平均主义,二是认为孔子此言片面提倡结果公平,且认为前者应予以否定,而后者则应予以肯定。秋风先生在引述孔子此言上下文(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之后接着的话是:“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以及后人的注解后则指出:所谓“寡”和“均”,所形容的都不是社会的财富分配格局,不是指人们的收入状态。“寡”指的是所治理的人民数量之多寡,而“均”,其实是指法律制度设计合理,人民各得其所,此即所谓“正义”,而“正义”,就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那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所以他呼吁:回到孔子的智慧吧,不患土地人民之多寡,患政理之不均平。由于人的自然禀赋、努力程度、运气机会的不同,财富永远不可能绝对平等分配,但只要权利是平等的,财富的不平等也通常是人们可以接受的。但目前中国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而来的越拉越大的收入差距、分配不平等,却主要是由于人们普通权利的配置不平等引起的,机会不平等加上过程不平等,才造成了结果的不平等。国家是无数自然人的集合体,如果这个国家的人们感觉、享受不到公平正义的阳光的照耀和温暖,那么这个国家不论经济总量多么大,发展速度多么快,都谈不上崛起,与建设和谐社会更是南辕北辙。
从孔夫子到亚里士多德,从亚当·斯密到卡尔·马克思,到马丁·路德·金,到阿玛蒂亚·森,中外圣哲所揭示所宣扬所追求的,无非就是正义的阳光、自由的空气和有尊严的生活。而这些之所以在目前还可望而不可即,在于有少数人散播了太多似是而非的歪理,搅混了水,在于有少数人制造了太多的谎言混淆视听。所以,常识需要常讲,启蒙永无止境。
|
|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