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是否降息取决于通缩程度
    2009-02-25    作者:周子勋    来源:上海商报

  市场信心是否恢复,CPI是否会持续下降并进而带来通缩加大,左右着央行是否会采取降息决策。

  央行23日发布的《2008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我国与美国的利率水平比较接近,部分利率品种还低于美国。而目前欧元区银行间市场和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总体也高于我国。

  报告透露了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思路:央行将以高于GDP增长和物价上涨之和约3-4个百分点的增长幅度作为全年货币供应总量目标,争取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7%左右。
  在笔者看来,这一货币政策思路可能意味着央行继续降息的空间不大,降息动机没有去年年底那么强烈,主要是因为目前国内经济已经显示出企稳迹象、信贷投放也实现了大幅增长。这些都说明了从2008年9月以来开始实施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而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今年上半年的CPI会下降得很厉害,个别月份可能为负值,可见,采取减息等金融方面的调控措施,已经不是很迫切,目前最重要的是尽快落实财政政策,解决失业和消费问题。
  此外,担心出现流动性陷阱也是央行有意缓和市场对降息预期的重要因素。所谓流动性陷阱,是指当一国的名义利率水平降低至不能再低时,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央行无论增加多少货币供给,人们也不会增加投资和消费,而是被人们储存起来。此时,央行的货币政策失效,经济陷入恶性循环。
  央行报告指出,当前国际初级产品价格总体仍处于低位,加上外需减弱可能加剧国内产能过剩,在总需求萎缩的大背景下,目前推动价格上行动力较弱,下行压力则相对较强,通货紧缩风险较大。
  当然,央行最近重新开始每周发行3个月期票据也凸现其对流动性过剩的担忧。在当前银行流动性充裕的现实情况下,如果持续降息,可能出现“通胀的反复”,而不是“通缩”。同时,如果大规模放贷也有可能引发不良贷款率的上升。
  就目前来看,央行未来一段时间降不降息,降多大幅度,将取决于两个方面:
  一是市场信心的恢复程度。如果中国经济刺激计划能促使经济迅速企稳,而且流动性很快恢复正常,市面头寸非常宽松,那么央行降息的空间有限。如果市面总是处于流动性紧张的状态,经济复苏的步伐非常缓慢而且看不到走强的迹象,那么央行可能会不停降息。
  二是贸易顺差带来的基础货币投放规模大小。因为中国的流动性过剩直接源于外汇占款渠道的基础货币发行过多。以1月份391亿美元贸易顺差来推算,1月份国内基础货币投放量估计达2670多亿元人民币。从这个角度看,央行决定近期不降息是说得过去的。再说,中国目前企业和银行资产负债表都相对健康,所以不可能存在“流动性陷阱”一说。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