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超高增速到底该怎么看
    2009-02-20    陆洋    来源:上海证券报

  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额1月达到了创纪录的1.62万亿。对银行信贷这种超常规扩张,有观点对此深表担忧:在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正在带动新一轮的投资热潮的背景下,扮演重要角色的贷款的快速飙升是否会导致不良贷款的大幅上升,从而将整个银行业乃至宏观经济置于巨大风险之中?

  笔者认为,银行信贷超常规扩张,原因是多方面的,银行信贷投放历来呈现出季节性特点,而银行在面对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也都尽量优先争抢优质项目和客户资源,表现为上半年比下半年投放的多。而近期为促进房地产行业稳定运行而采取的7折房贷等优惠措施更是对利差收入影响巨大。因此,银行有通过信贷规模的扩张以保证业绩稳定的内生动力。
  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国内经济仍处于下行态势,在落实经济刺激方案过程中,民间资本“现金为王、持币过冬”气氛浓厚,财政只能“抛砖引玉”、最终可提供的投资性资金有限。在此背景下,银行扩张信贷责无旁贷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有效手段。还应该看到,在新增的1.6万亿元贷款中,票据融资增加6239亿元,占比高达40%,而这和当前票据贴现利率较低有直接关系。
  所以,对于新增贷款规模的飙升不必过分忧虑,而应乐见其成,因为这是银行业积极响应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发挥效力的具体体现。据此断定未来会造成不良贷款大幅反弹,理由并不充分。一方面通过商业化改革后,我国银行业的市场化程度已经很高,风险控制能力已大大增强,不可能不顾风险地盲目扩张信贷。而且,近期银行对于国家相关政策的贯彻、对于不良贷款责任认定规定及审批流程未因信贷放松而改变,并未出现盲目放贷的现象。另一方面银行通过信贷规模的扩张,实际上可以抵消去年央行多次调整利息导致利差缩小以及房贷7折利率优惠等措施对利息收入的冲击,以保证业绩的稳定性。
  当然,对新增贷款规模飙升背后存在的一些问题,也确实应当引起关注。
  首先,大量新增贷款主要集中在大的政府支持的大型国有企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投资项目中,而最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融资获得的支持依旧非常有限,而处于产业下游的小企业和处于产业上游的大企业相比,对于就业和整个产业链的带动作用更为巨大。显然,未来信贷扩张在结构上仍有调整的空间。
  其次,从数据来看,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1.5万亿元,但MI的增速远低于M2,同期企业存款仅增加759亿元,加上短期票据融资的激增,都说明企业所获部分贷款可能有很大一部分没有用于投资和生产领域。比如近期证券公司存放于银行同业往来项下的资金迅速增多,显示部分资金可能通过某些方式进入了资本市场。有关部门应当密切注意信贷资金的真实投向,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贷款规模的快速飙升背后却显示出货币政策仍然存在放松的空间。从票据贴现利率和基准利率的差距来看,票据融资利率市场化程度高,因为主要由票据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与央行制定的基准利率相比,更能反映市场对于资金的真实需求。从这一点上说,降息空间依然存在。
  而货币政策的进一步放松至少有几个方面意义。一是可以起到政策宣示效应,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二是物价水平走向显示未来通缩风险依然存在,也为降息预留了空间。三是经济数据已出现回暖迹象,但回暖的行业主要与政府投入的基础行业有关,其他行业的盈利水平还是不乐观,降息可以降低企业财务负担,帮助下游消费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走出困境,鼓励民间投资。四是为刺激经济需进一步扩大国债发行规模,降息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
  当然,我国银行业仍处于转型期,收入仍然以利差收入为主,因此,利息调整也应当考虑银行业的承受能力。对于银行业来说,应当把利差收入的降低转化为业务转型的推动力,积极进行业务创新,为企业、居民提供更灵活、更多样化的融资与服务。例如,对于中小企业业务,可以设立中小企业贷款专营机构,同时积极同政府、行业协会等机构进行合作创新融资方式,积极开展股权质押贷款、无形资产抵押贷款、企业现金管理等业务,发展个人消费信贷等。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