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经济地位需要重新定位
    2009-02-05    作者:陈宇峰 郑景昕    来源:新京报

  据《财经》杂志报道,我国流动就业的农民工人数达到1.4亿人,而保守估计的目前农民工失业人数在1000万人以上。据此粗略估算的失业率业已超过7%,更何况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刷新着。

  虽然中国的农民工不能像资本等生产要素那样可以相对自由地跨国流动。但是,中国农民工生产的皮鞋、玩具、打火机等制造商品在中国加入到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几乎可以在国际市场上“畅通无阻”。事实上,中国农民工通过他们自己生产出来的“价廉物美”的制造商品已经彻头彻尾地融入到了国际化的风潮之中。农民工也因此成为了中国最“国际化”的工种。较为极端地说,是国际化诱致了中国最近几年农民工队伍的持续兴盛。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国内的出口导向的制造业订单数量急剧减少,结果造成很多企业停工的停工、减产的减产,在广东、苏南、浙江等地甚至出现了大量出口制造企业倒闭的现象。“农民工失业潮”现象应运而生。
  根据我们的分析,由于国际消费需求的恢复需要时日,而农民工就业市场的均衡却与国际消费市场有着“唇亡齿寒”的关系,所以“民工失业潮”或将持续几年的时间。
  虽然启动内需代替外需来拉动国内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看起来非常诱人的方案。但是,中国的内需潜力恰恰也来自于农民工。问题在于,当前的农民工正面临着失业风险或者已经失业,那么我们又如何希望他们能够扩大消费需求呢?
  同样,根据我们以上的分析,农民工要想再就业是非常困难的。那么农民工的出路就只能是“逆转化”为农民,然后等上几年时间,慢慢地再脱离土地,重新走向工厂作坊。所以,政府现在应该做的是要做好农民工的返乡工作,然后实行各项必要的经济体制改革,让中国的产业结构更加关注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在没有组织起来时,农民工是静悄悄的农民;当他们被赋予发展方向之后,他们便是推动中国经济向前发展的最强大力量。
  笔者所期待的是,在农民工再次进城时,他们不再仅仅是贸易顺差的制造者。他们需要一个服务于他们自身的经济指向。

  相关稿件